春秋战国时期是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又称东周时期。
(1)“春秋”的由来
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权威。平王东迁后,周王室开始衰微,无实际控制能力。这标志着春秋时期的开始,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觐王室的时节。
“春秋”由《春秋》而得名。《春秋》这一名称,本来是各国史书的名称。在古代各个国家都设有史官,“君举必书”,史官有左、右二职。“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史官记事,本是编年体性质,一年四季所做之事都书于简牍,但不能全举春、夏、秋、冬四字来作为书名,于是盖举“春”“秋”,以包括“夏”和“冬”。各国的史书都已亡佚不存了,今天所见到、被收入《十三经》的《春秋》,是鲁国的史记。鲁国的《春秋》,因经孔子整理而入于“六经”,即孔子作为教授弟子的“六艺”之一,因而被保存了下来。《春秋》所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止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中经鲁国十二位国君,历时242年。
(2)“战国”的由来
“战国”这一名称,在当时就已经有人使用,但是只用来指当时参加连年战争的强国。到西汉初年,“战国”这个名词的含义还是没有变化的,把战国作为一个时代的名称,始于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战国策》一书以后,才开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