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根据以下材料,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写一篇1500字以上的案例分析,要求观点明确、材料充实、结构严谨、条理清楚、语言规范、卷面整洁。
材料:
大卫是一个美国学生,在台湾学习汉语,有一天,在当地的小饭摊儿上遇到了陈立生。陈立生希望能认识一个外国人和他练口语,大卫也想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体验一下当地的生活方式,他们两个就聊了起来。大卫提到他喜欢户外活动,比如爬山、远足、露营等。陈立生建议一起到城外去爬山,而且答应做好一切准备。大卫很高兴地同意了。当他们再次见面的时候,陈立生和他的朋友一起和大卫见了面,一共25个人。
大卫看上去不高兴,但是什么也没有说,他不明白,他打电话给朋友们,为远足活动做了很多准备,而大卫却是这么不高兴。
无(1)发现问题
案例中的陈立生是台湾当地人,偶然认识了在台湾学汉语的美国学生大卫,在他们聊天的过程中,大卫提到他喜欢户外活动,比如爬山、远足、露营等等,陈立生建议一起到城外附近的地方去爬山。陈立生希望能认识一个外国人和他练口语,大卫也想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体验一下当地的生活方式,于是就高兴地答应了。陈立生主动做好了一切准备,他们约定好之后,陈立生又约了二十几人同去,这一举动使得大卫不太高兴,陈立生却不知为何会这样,他认为自己作了那么大的努力,承担了那么多的准备工作,最后大卫仍旧闷闷不乐。毋庸置疑的是,陈立生这样的举动影响了二人的交际。
(2)分析问题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陈立生与美国学生大卫之间产生的交际问题并不是由语言障碍所引起的,文化障碍是最主要的原因。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这种交际行为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也称为跨文化语言交际。陈立生和大卫一个是中国人,一个是美国人,不同的国家、地域、民族必然有不同的文化,在他们的交际过程中,出现的约定问题,双方有不同的见解:美国人大卫认为约定只是两个人之间的事,如若改变约定对象,如陈立生需增加同去爬山的人,应事先征询大卫的意见,以示尊重;而中国人陈立生做了出行准备后,他认为约更多朋友同行是无可厚非的事。观点的差异造成了二人的交往问题,这样的问题是由不同文化背景导致的,文化的差异产生了交际障碍。
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原则与价值观念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们在会话交际中需要遵守一定的交际原则,如格莱斯的合作原则和利奇的礼貌原则。陈立生和大卫由于受不同文化影响,在人际交往中所秉持的交际原则也各不相同,价值观念更是大相径庭,这使得他们在约定好同去爬山后,各自对约定有不同的理解,从而产生了交际隔阂。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母语文化与异文化的差异是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对异文化的不了解,很容易将母语文化的思维方式带入跨文化交际中,以致加深双方的隔阂。
此外,陈立生在与美国人大卫的跨文化交际中并没有采取正确的文化策略,也没有积极尝试与异文化沟通,从而产生了交际障碍,加深了双方的误解。由此可以看出正确的文化策略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会影响到自身交际的正常进行,也会对本群体中其他成员的跨文化交际带来一定影响。
(3)解决问题
对于大卫这样的美国人来说,在同台湾当地人进行正常的交际之前,先要实现同当地人和谐交际。通过上文对案例中提及到的问题的分析我们能够认识到:
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之前首先要尊重当地文化,应当多了解,多吸收异文化的文化知识,尤其是语用文化知识。只有在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进一步做到理解和适应,尤其是对异文化者的价值观念的了解。如案例中的大卫在来到台湾后,应力求融入当地社会,了解当地文化习俗和当地人的文化观念,在与人交际中做到互相尊重对方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价值观。
其次应注意分析母语文化与异文化的异同,多关注二者之间的差异部分,提高文化敏感度,多与当地人交流,求同存异。通过多理解、多接触来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以推动交际顺利进行。案例中的大卫和陈立生都需要提高自己的文化包容度,在充分尊重对方的基础上展开跨文化交际。
另外,还应当注意提高移情能力。移情是人与人之间消除隔阂,相互沟通的必要条件,只有真正设身处地地领会对方的思想和感情,才能够避免误会和交际偏差。陈立生和大卫都需要在充分理解对方的基础上,相互沟通,求同存异,促进不同文化者之间的交流和理
解。
综上所述,在跨文化交际具体过程中,需要各方面的综合素质。需要拓宽视野,对不同文化有所了解,同时拥有一定的交际技巧。应在平时就注意培养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尊重不同文化的习俗,与异文化者和谐共处,推动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