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需求曲线(AD)是反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处于平衡时,总需求与物价水平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总需求曲线是负相关的,表示总需求与物价水平呈反向变动关系,即物价水平下降时,总需求增加;反之,物价水平上升时,总需求减少。对总需求曲线,西方学者的认识大致相同,但对总供给曲线,他们之间存在着重大分歧。
(1)古典学派认为供给曲线(AS)是一条位于充分就业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线。古典总供给曲线之所以具有垂直线形状,其理由有两个:①古典学派假设名义工资和物价水平可以迅速或立即调整,使得实际工资总是处于充分就业所应有的水平,从而使总产量也总是处于充分就业水平,不受价格的影响。②古典学派倾向于研究经济的长期情况。他们认为在长期中,价格和货币工资是可变的,经济的就业水平一定会出在充分就业状态。因为在长期中,总产量并不随价格水平变动而变动,而始终出在充分就业状态。因此,古典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经济的充分就业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线,如图1所示。
如图2所示,由于总供给曲线垂直,总需求下降,致使总需求曲线由AD1移动到AD2,并没有带来产量的减少,反而引起价格水平的下降,从P1下降到P2。因此,古典学派认为此时增加总需求的政策并不能改变产量,而只能造成物价上涨,甚至出现通货膨胀。
图2 总需求减少的影响
(2)凯恩斯主义认为总供给曲线(AS)为一条位于固定价格的水平线。凯恩斯总供给曲线之所以具有水平的形状,其理由有两个:①名义工资W和物价水平P具有完全刚性,也就是说,二者完全不能进行调整。②即使不动用刚性工资的假设,由于时间很短,W和P也没有足够时间来调整。因此,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如图3所示,yf代表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在达到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以前,物价水平P始终保持不变。
如图4所示,由于总供给曲线水平,总需求下降,致使AD0移动到AD1,会使得产出由yf减少为y1,物价水平P保持不变。因此,凯恩主义认为此时增加总需求的政策不仅能增加总产出,还不会造成物价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