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
某钢筋混凝土五跨连续梁及B支座配筋如图所示,采用C30混凝土,纵筋采用HRB400,
Es=2.0×105N/mm2,ft=1.43N/mm2,ftk=2.01N/mm2,Ec=3.0×104N/mm2。
单选题
梁在支座处短期刚度
已知梁截面有效高度h
0=660mm,B支座处梁上部{{U}}纵向钢筋拉应力标准值
①{{/U}}σ
sk=220N/mm
2,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ρ=0.992%,按有效受拉混凝土截面计算纵向钢筋配筋率ρ
te=0.0187。试问:梁在支座处短期刚度B
s(N·mm
2),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 A.9.27×1013
- B.9.79×1013
- C.1.15×1014
- D.1.31×1014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解析] 查《混规》(GB 50010—2010)表4.1.5,得C30混凝土的弹性模量Ec=3.00×104N/mm2,
查《混规》表4.2.4得HRB400钢筋弹性模量Es=2.00×105N/mm2,
查《混规》表4.1.3得混凝土抗拉强度标准值ftk=2.01N/mm2。
钢筋横截面面积As=ρbh0=0.992%×300×660=1964(mm2)
根据《混规》第7.2.3条,裂缝间纵向受拉钢筋应变不均匀系数
[*] ,
钢筋弹性模量与混凝土弹性模量的比值[*]
因构件是矩形截面,将b'f=b代入《混规》式(7.1.4-7),
得受压翼缘面积与腹板有效面积的比值[*],
梁在支座处短期刚度
[*]
如果错把有效受拉混凝土截面计算纵向钢筋配筋率ρte=0.0187,当作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ρ代入,则
[*]
=9.26×1013(N·mm2),错选A。
[*]
(1)五跨连续梁;(2)梁截面有效高度h0;(3)ρ=0.992%;(4)ρte=0.0187;(5)支座处短期刚度Bs。
[考点] (1)材料的取值;(2)纵向受拉钢筋应变不均匀系数的计算;(3)比值αE的计算;(4)比值r'f的取值;(5)支座处短期刚度的计算。
①根据《混规》(GB 50010—2010)题中“标准值σsk=220N/mm2”应改为“准永久值σsq=220N/mm2”,以适应新规范的变化。
单选题
跨中点处的挠度值
假定AB跨按{{U}}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并考虑长期作用影响{{/U}}
①的跨中最大弯矩截面的刚度和B支座处的刚度,分别为B
1=8.4×10
14N·mm
2,B
2=6.5×10
14N·mm
2,作用在梁上的永久荷载标准值q
Gk=15kN/m,可变荷载标准值q
Qk=30kN/m。试问:AB跨中点处的挠度值f(mm),应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提示:在不同荷载分布作用下,AB跨中点挠度计算公式分别如图所示。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解析] 根据《混规》(GB 50010—2010)第7.2.1条,跨中刚度B=8.4×1013N·mm2,支座处刚度B=6.5×1013 N·mm2>[*]=4.2×1013(N·mm2),则按跨中截面的刚度计算。
永久荷载按图(a)布置,可变荷载图(c)布置,得AB跨中点挠度值
[*]
如果错按照图(a)布置永久荷载,按图(b)布置可变荷载,得AB跨中点挠度值
[*]
=20.5(mm),错选A。
AB跨中点处的挠度值f。
[考点] (1)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2)挠度组合图式的选择;(3)截面刚度的取值。
①题中“假定AB跨按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并考虑长期作用影响”根据新规范应改为“假定AB跨按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并考虑长期作用影响”,增加的准永久组合系数为0.5。
单选题
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的要求
下面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提出一些要求,试问:其中何项组合中的要求全部是正确的?
①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均应计算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并应与考虑偶然偏心引起的地震效应叠加进行计算。
②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应采用时程分析的方法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计算,并按其计算结果进行构件设计。
③抗震等级为一、二级的框架结构,其纵向受力钢筋采用普通钢筋时,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
④因设置填充墙等形成的框架柱净高与柱截面高度之比不大于4的柱,其箍筋应在全高范围内加密。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解析]
根据《抗规》(GB 50011—2010)第5.1.1条第3款,无“与考虑偶然偏心引起的地震效应叠加”的规定,①错误。《高规》(JGJ3—2010)第3.3.3条规定,计算单向地震作用时应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此规定只适用于高层建筑。
根据《抗规》第5.1.2条第3款,特别不规则建筑应按照时程分析和反应谱分析取大值作为补充计算。②错误。
根据《抗规》第3.9.2条第2款2),抗震等级为一、二级的框架结构,其纵向受力钢筋采用普通钢筋时,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③正确。
根据《抗规》第6.3.9条第1款4),④正确。
[考点] (1)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是否应与偶然偏心效应组合;(2)何种情形采用时段分析;(3)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强度标准值的比值;(4)框架柱净高与柱截面高度之比不大于4的柱,其箍筋是否应在全高范围内加密。
单选题
钢筋最小搭接长度
某钢筋混凝土次梁,下部纵向钢筋配置为4

20,f
y=360N/mm
2,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f
t=1.43N/mm
2。在施工现场检查时,发现某处采用绑扎搭接接头,其接头方式如图所示。试问:钢筋最小搭接长度l
l(mm),应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解析]
根据《混规》(GB 50010—2010)第8.4.3条,按照梁的接头率不大于25%考虑,题中未提“工程中确有必要增大受拉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则可不按照梁的接头率不大于50%考虑。
查《混规》表8.3.1,得锚固钢筋的外形系数α=0.14,
由《混规》式(9.3.1-1),得
受拉钢筋基本锚固长度[*]
查《混规》表8.4.3,得纵向受拉钢筋搭接长度修正系数ζl=1.2。
纵向受拉钢筋搭接长度ll=ζlla=1.2×704.9=846(mm)≥300(mm)
搭接连接区段1.3ll=1.3×846=1100(mm)
根据《混规》图8.4.3,题图在1100mm范围内只有1个接头,[*],符合《混规》中25%要求。
如果错按梁的接头率不大于50%考虑,则查《混规》表9.4.3,得ζl=1.4。
搭接长度为ll=ζlla=1.4×704.9=986.86(mm)≥300mm,错选B。
如果错把搭接连接区段1.3ll=1.3×846=1100(mm)作为答案,错选C。
(1)采用绑扎搭接接头;(2)钢筋最小搭接长度ll。
[考点] (1)钢筋基本锚固长度的计算;(2)α的取值;(3)ft的取值;(4)连接区段与接头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