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大数据在影视节目生产中的作用。
数据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经济资产类别, 就像货币或黄金一样。 这是大数据时代的独特现象。 大数据至少需要具备的四个特征: 海量( Volume ) 、 快速( Velocity ) 、 高价值( Value ) 、 多元( Variety ) 。 大数据在影视节目生产中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 1 ) 制作成本的管控
生产剧组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 无论上市公司还是跨国企业, 无论美国也好, 香港也罢, 都有各种的资金滥用问题, 而浮上水面的不过冰山一角。 可以通过对剧本规范化的解析, 在筹备期就可以精确地计算剧本的总体拍摄量、 各角色的戏份、 各场景的戏量, 以便安排演员档期, 制定拍摄计划, 经过合理的统筹安排, 从而能够精确地预估费用, 缩短拍摄周期, 制定最优拍摄计划, 避免不合理的浪费。 可以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 制定在同类题材里最合适性价比的预算方案。 在剧组拍摄期间, 还可以通过对拍摄进度的跟进, 财务支出费用的统计, 实时地管控剧组的生产和资金的使用状况, 第一时间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避免因不能及时发现而被放大的错误。
( 2 ) 风险的评估与规避
在大数据时代, 风险是可以算出来的, 数据终将重构影视。 克顿传媒数据库收录了自 1997 以来近万部影视剧在各平台播出的分地区、 分观众群的收视评估情况, 收录了国内领先的制作班底信息。 其独立研发的大数据应用平台 “ 影视资源管理系统 ” 则通过数据跟踪, 分析研究影视剧产业链的各种核心资源, 并通过与市场需求变化相印证, 为制作剧目提供决策依据和分析保障。 通过大数据推测即将制作或采购的影视节目在未来可能产生播放成绩, 从而评估是否值得投入制作或购买。
( 3 ) 生产模式与流程的重构
大数据所产生的更有意义的变革, 体现在对节目生产模式和流程的重构上。 “ 制播分离 ” 的传统模式被彻底颠覆, 内容生产由 “ 静态 ” 变成了 “ 动态 ” ,在播出过程中编导随时可以根据数据分析报告对节目内容作出 “ 微调 ” 甚至 “ 转向 ” 的决定。 以内容生产、 调整与播出、 反馈融为一体的 “ 制播同步 ” 模式将成为大数据时代电视内容生产的常态。 BBC 对从社交媒体得到的数据进行实时分析, 在节目现场直播中根据观众在社交媒体上的评论决定接下来的推进方向。 如果观众喜欢看节目的某一部分, 如某一特定主题的访谈或讨论, 就延长这部分的播出时间; 反之, 如果观众不喜欢, 就进行相应的调整。
虽然 “ 大数据 ” 在国内影视产业中的应用才刚刚开始, 虽然它的应用效果还没有在市场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但它对整个影视产品创作理念和生产机制的变革, 却已经具有了里程碑式的意义。 从数据到生产力的有效转化是行业攻关的重点。
影视节目产品不同于其他产品的最大特点, 就是它的非理性占很大比例。 它的体验性消费很难用一个数据去分析、 前瞻。 所以, 数据分析可以带来一些参考的价值, 但不能代替创作行为。 影视作品的思想艺术质量仍然需要通过艺术创造环节来实现。 大数据是帮助产业实现升级的工具, 但不能过度放大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