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又叫创造力,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已有知识,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1)创造性心理结构
创造性的心理结构包括静态的结构和动态的结构,具体如下:
①创造性的静态结构
a.有关领域的技能,包括实际知识、专门技能和该领域的特殊天赋,有关领域的技能构成
了个体可能发生反应的总方向,它可以被看作是一套解决特定问题或从事某项特定工作的认知途径;
b.有关创造性的技能,包括认知风格、有助于探索新的认知途径的启发性知识以及工作风格,它决定了个体的成果或反应能否超越该领域以前的成果或反应水平;
c.工作动机,包括工作态度和对自己所能接受工作的理解,它是个体创造力发展与展现的推动力量。
上述三种成分是在不同的专门化程度上进行活动的。有关创造性的技能是在最普遍程度上活动的,它可以影响任何领域中的反应。有关领域的技能是在中等专门化程度上活动的,它包括所有与整个领域有关的技能。工作动机是在最专门化程度上活动的,它可以全部限制在某领域的特定工作中。
②创造性的动态结构
a.发现问题的能力,即从外界众多信息源中发现自己所需要的、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
b.明确问题的能力,即将获取的新问题纳入主体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中贮存起来,理清其来龙去脉,弄清其逻辑原理和相互关系的能力;
c.阐述问题的能力,即在长时记忆中建立问题表征和相关资料,并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搜集、激活信息的能力;
d.组织问题的能力,即运用各种加工方式对问题进行加工的能力;
e.输出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即通过书面或非书面(如产品、工具、技术等)的形式将创造出的新观念、新方法输出、呈现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主要措施
①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
a.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支持、容忍标新立异者或偏离常规思维者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即给学生创造较为宽松的学习的心理环境。
b.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在可能的条件下,应给学生一定的权利和机会,让有创造性的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干自己想干的事,为创造性行为的产生提供机会。
c.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应使考试真正成为选拔有能力、有创造性人才的有效工具,在考试的形式、内容等方面都应考虑如何测评创造性的问题。
②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由于创造性与个性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因此,从个性入手来培养创造性,这也是促进创造性产生的一条有效途径。
a.保护好奇心。好奇是创造活动的原动力,可以引发个体进行各种探索活动,应给予鼓励和赞赏,不应忽视或讥讽。
b.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对学生所提问题,无论是否合理,均以肯定态度接纳他所提出的问题。
c.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应重视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观点,并尽量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来理解事物。
d.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非逻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在各种创造活动中都起着重要作用,贯穿整个创造活动的始终。
e.此外,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使学生受到创造者优良品质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启发他们见贤思齐的心理需求。
③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常用的方法有:
a.发散思维训练。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有多种,如用途扩散、结构扩散、方法扩散与形态扩散等。
b.推测与假设训练。这类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对事物的敏感性,并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灵活应对。
c.自我设计训练。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知识经验,给他们提供某些必要的材料与工具,让学生利用这些材料,动手去制作某种物品,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完成自己的设计。
d.头脑风暴训练。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结合各个学科特点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既可以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