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示例如下: 电视真人秀节目《职来职往》的传播学分析 《职来职往》是由江苏卫视和中国教育电视台一频道联合打造的,针对大学毕业生和广大择业青年,帮助他们正确地看待自己与职场,并提供就业机会的职场类娱乐真人秀节目。该节目自2010年12月开播起,收视率节节攀升,荣获2011年中国大学生电视节“最受大学生瞩目”电视栏目奖。 (1)节目受众分析 《职来职往》节目自开播以来,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与好评,“一个成功的节目,首先要确定合适的节目定位。只有定位清晰了,才能使得节目的创意、制作和传播等环节有的放矢,从而取得效果最大化”。《职来职往》将服务对象定位为大学生群体,包括在校的和已经毕业的大学生,同时照顾一定的低文化或资历特别深的人群。 大学生这个群体庞大且相对稳定。“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他们接触媒介的活动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从而使自己的特定需求得到满足。研究表明,受众通过使用媒介而获得的满足至少来自三个方面:媒介内容、媒介接触本身以及接触不同媒介时的情境。从这个角度来说,《职来职往》针对受众确实做到了内容取胜,同时选择了合理的传播方式以及契合当下的传播时机。 (2)节目特色分析 ①传播内容:现实性与戏剧性的结合 从现实性来说,“立业”是每个人的生存大事,《职来职往》基本遵循了求职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节目组提供了各种报名方式,有意愿者均可参与,应聘过程中的“三关”秉承了企业招聘中的基本规则,18位职场达人担任面试官,对求职者的去留负责。此外,职场达人身后的百强企业联盟,更是让《职来职往》成为有史以来集结企业资源最多的节目,像光线传媒、宝洁等知名企业,无论是薪金待遇还是发展空间,都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可以说,《职来职往》为大学生的求职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从戏剧性来说,《职来职往》作为一档真人秀节目,在叙事上也讲求戏剧效果。如在一期节目中,来自四川的一位女性求职者,因为家庭的“重男轻女”观念而从小被嫌弃,文化程度不高,因为她之前供职的几家公司纷纷倒闭了,所以希望在《职来职往》找到一家不会倒闭的公司做收银员。面对这样一个并不算很优秀的求职者,达人们呼吁尽量给她一个试用机会。当最终为她留有一盏灯,并且有着不错的待遇,观众都为她感到兴奋之时,她却因工作地点没在北京而拒绝了,因为她觉得北京就是她的家,她不愿回故乡也不愿去别的城市。从开场的戏剧性起点到全场浓浓的暖意再到略带伤感的结局,看似步步出人意料却又合乎现实生活。“所有的电视文本都包含着悬而未决的矛盾,观众都可以利用它,以便从中发现相对于自己的社会联系和身份认同的结构性意义。”她的故事不仅具有感性思维上的刺激,还具有理性思维上的碰撞。 ②传播方式: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结合 从人际传播层面来说,对于来到《职来职往》舞台上的求职者们来说,收获的不单是一次单纯的求职体验。众多达人及Mr.Job都是身经百战的资深高管,他们能很快发现求职者身上的优缺点,无论专业技能,还是个人的价值观或其他方面,达人们在现场会做到对症点拨并给出宝贵建议,这是每一位来到《职来职往》的选手最大的收获。 从大众传播层面来说,任何一档电视节目都希望最大化赢得受众,《职来职往》的大众传播策略也层出不穷:在节目宣传方面,中教一套等传统媒体和新浪、奇艺网等网络媒体均可看到《职来职往》的宣传片,以励志为主要基调,容易引起共鸣,此外还有很多户外宣传。在节目播出方面,每周五、周六晚上的黄金时段在中教一套首播,契合了很多上班族的收看电视时间,百度、皮皮、优酷等各大视频网站也可随时在线观看。同时,《职来职往》栏目组于2011年7月出版图书《职来职往:这样求职进百强》,总结职场达人和Mr.Job的精彩点评,通过文字的形式再次传播出去,弥补了电视传播中的一些缺陷。 另外,《职来职往》举办了很多场走进全国高校的活动,如“爱·改变生活”职来职往大学生职场挑战赛,主持人李响、Mr.Job和职场达人亲临高校向同学们传授职场知识,场场爆满,宣传效果非常显著。 ③传播时机:当下性与长远性的结合 从当下性来说,目前国内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节目本身具有话题性。加上近年来“娱乐至死”的潮流日益明显,在市场因素和意识形态因素的共同夹击中,“引导”与“狂欢”不是简单的此消彼长的关系,只有同时考虑两方面的因素,电视文化的主体价值才能够真正得到实现。《职来职往》一方面是在打造职场新人,另一方面在不断地传播着人文情怀。如有一期节目的开场,播放了一位女孩在新浪微公益的实习状况,既是对求职者的工作反馈,又传播了公益理念,这与中教一套“快乐学习、幸福教育”的频道品牌定位及江苏卫视的“情感”定位相一致。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曾祥敏教授指出,《职来职往》关注大学生择业问题,栏目强调服务性和娱乐性,把中国教育电视台的频道定位,综艺娱乐节目诉求,以及国家对主流媒体的宣传要求融为一体,体现了创作者的良苦用心。 从长远性来说,《职来职往》具有打击性和鼓励性相结合的传播特点。“职场达人”马丁被观众称为“犀利哥”,扮演着“伪恶人”的形象。其他达人也从他们的专业角度出发,对求职者的评论不尽相同,有时甚至存在极具争议性的观点碰撞,呈现出职场话题辩论赛的短暂高潮。更重要的是,达人们的表述跳出了教科书上的条条框框,传播的是活学活用、更为人性化的思维方式,这对求职者来说是受益终身的,加上节目开场插播的“奋斗进行时”,将求职成功者的当前信息反馈给观众,使得该节目的实践性不止于节目现场,赢得了观众的长期关注。 ④需要改进的地方 从节目开播到现在,这个节目仍存在一些问题。从受众反馈来看,很多工科类学生称,即使登上了《职来职往》的舞台,也没有合适的职位提供给他们。节目中,大多达人是固定的,这是节目发展的需要,只有少数位置处于流动状态,百强企业无法同时出现,只能通过达人位置的变更,拥有“面试官”的权利后才参与招聘。因而就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对于很多的求职者来说,有中意的企业却没有该企业的面试官。 客观来说,无论是从企业招聘还是求职者应聘来说,都希望的是一对一接触,这样才能保证对企业负责,求职者也更有归属感。针对这个问题,一方面,节目中达人位置在变更时应照顾企业间的跨度性,比方说,媒体类的达人已经足够饱和,而节目中相对缺失的经济类企业是当下热门行业,可以考虑相关经济达人的加盟。另一方面,节目组在挑选求职者时可适当考虑行业的均衡性,同时完善应聘规则,比如先由在场达人面试,再由未到场的目标企业通过二次面试确定最终结果,以此保证节目确实给大学生群体提供了足够的职位。同时,从事行业的相近性更容易吸引受众的眼球,这样可以形成更多的受众行业集群,促成良性循环。 总的来说,“立业”是人生中的大事,电视节目《职来职往》为即将迈向社会的大学生群体提供了很多可供学习和借鉴的职场典范,对于职场类真人秀节目的发展也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它在我国职场类真人秀节目中具有“随波不逐流”的标杆意义。 (来源:青年记者,2013年9月21日)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