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唐律疏议·名例律》:“诸年七十以上,十五以下及废疾,犯流罪以下,收赎。八十以上,十岁以下及笃疾,犯反、逆、杀人应死者,上请;盗及伤人者,亦收赎。余皆勿论。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
请阅读上述材料,并运用中国法制史的知识和理论,回答下列问题:
问答题
这段材料反映了唐朝何种制度?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这段材料反映的是唐朝的老幼废疾减刑的刑罚适用原则。该原则起源于西周时期的“三赦之法”,经过汉、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在唐朝得以完善。
问答题
这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这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凡是年龄在70岁以上,15岁以下以及轻度病残的,犯有流罪以下的,适用赎刑。80岁以上,10岁以下以及重病残的人,犯谋反、谋大逆和杀人罪应当判处死刑的,需进行上请;犯盗罪以及伤人罪,也适用赎刑。其他犯罪均不论处。年龄在90岁以上,7岁以下,即使犯有死罪,也不处刑。
问答题
该制度意义是什么?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唐朝关于刑事责任年龄和老幼废疾减免刑罚的规定,体现了唐朝用刑宽缓持平的特点,也体现了唐朝法制的开明,符合当时“礼法合一”、“德本刑用”的思想,该原则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和社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