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论述《诗经》 中 “ 赋比兴 ”。
“ 赋 ” 按朱熹《诗集传》 中的说法, “ 赋者, 敷也,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 。 就是说, 赋是直铺陈叙述。 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 “ 死 生契阔, 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 , 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 比 ” , 用朱熹的解释, 是 “ 以彼物比此物 ” , 也就是比喻之 意。 《诗经》 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 手法也富于变化。 如《氓》 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 ; 《鹤鸣》 用 “ 他山之 石, 可以攻玉 ” 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 ; 《硕人》 连续用 “葇荑 ” 喻美人之手, “ 凝脂 ” 喻美人之肤, “ 瓠犀 ” 喻美人之齿, 等等, 都是《诗经》 中用 “ 比 ” 的佳例。 “ 赋 ” 和 “ 比 ” 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 兴 ” 则是《诗经》 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 兴 ” 字的本义 是 “ 起 ” , 因此又多称为 “ 起兴 ” , 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 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诗经》 中的 “ 兴 ” , 用朱熹的解释, 是 “ 先言他物 以引起所咏之辞 ” , 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 时, 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 例《卫风 · 氓》 中 “ 桑之未落, 其叶沃若 ” 就是兴。 大约最原始的 “ 兴 ” , 只是一种发 端, 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 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 就像秦风的《晨风》 , 开头 “鴥 彼晨风, 郁彼北林 ” , 与下文 “ 未见君子, 忧心钦钦 ” 云云, 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 虽然就这实例而言, 也有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可理解, 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 就是在现代的歌谣中, 仍可看到这样的 “ 兴 ” 。
进一步, “ 兴 ” 又兼有了比喻、 象征、 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 但正因为 “ 兴 ” 原本是 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 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 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 而是虚灵微妙的。 如《关雎》 开头的 “ 关关 雎鸠, 在河之洲 ” , 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 “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 的、 但关雎和鸣, 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 或男女间的和谐 恩爱, 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 又如《桃夭》 一诗, 开头的 “ 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 ” , 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 可以 说是写实之笔, 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 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 由于 “ 兴 ” 是这样一种微妙的、 可以自由运 用的手法, 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 对此也就特别有兴趣, 各自逞技弄巧, 翻陈出新, 不一而足, 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 一种特殊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