孰:(1)谁;(2)仔细、周详
美:(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2)形容词,漂亮、好看
私:(1)偏爱;(2)私情
朝:(1)早晨;(2)朝见
[考点] 文言字词释义
[参考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②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①课前预习辅以重点讲解,展开课堂讨论。
②运用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点拔法,以问题研究的方式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精神,理解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②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领悟课文的现实意义。
(2)确立依据
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都要考虑。现在的语文教学不再局限于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更强调语文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因此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从这三个维度展开。
②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品位”的要求,将“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设定为知识与能力目标。
③材料课文是先秦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名篇,故事内容完整,结构清晰,人物对话极具特色,反映了这一时期政客的政治信念。所以设计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将“课前预习辅以重点讲解,展开课堂讨论”“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点拨法”“以问题研究的方式分析人物形象”作为过程与方法目标。
④初中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正处在人生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期,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形成有益于人生的积极情感和价值观十分必要。故结合单元目标和本文特点,将“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精神,理解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领悟课文的现实意义”设定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考点] 教学目标设计
[参考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与能力目标的教学设计
一、朗读课文,疏通文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标注出生字、多音字、通假字。
(2)示范朗读结束后,学生借助注释及词典进行理解。
2.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与同桌组成两人小组,自读课文,结合注释、词典及预习情况自行疏通句意。
(2)如有疑问,小组讨论解决。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3.初读初解,教师检查
教师运用多媒体显示课文重点字、词、句,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多媒体显示]
(1)读准字音。
昳丽 朝服 衣冠 窥镜 期年 朝于齐 间进
(2)解释加点词语。
①朝服衣冠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④闻寡人之耳者
⑤今齐地方千里 ⑥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⑦邹忌讽齐王纳谏 ⑧能谤讥于市朝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忌不自信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④王之蔽甚矣
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题目,全班交流,教师加以明确。
二、思读课文,理清思路
1.研习第一自然段
师: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真的非常精彩。回答人的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怀着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暗含畏惧拘谨之情,其客抱有阿谀奉承之情。所以我们在读这一段的时候,这些情感都要读出来。
(教师完成分析后,指名一名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师评,学生齐读)
师提问: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的是什么?邹忌又由“之”想到了什么?
(学生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教师深入其中加以指导,师生达成共识)
明确:“暮寝而思之”的“之”指代上文的“三问”“三答”,尤其是“三答”。邹忌在三问三答之后,经过“孰视”“窥视”,知道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偏偏说他比徐公美。这是引起他思考的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是邹忌经过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至此他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都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这由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2.研习第二自然段
(生齐读,师指导)
师:本段是邹忌现身说法,用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
明确:①“于是入朝见威王”句要用中速较缓慢地读出。
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句重音要放在“诚”字上面。
③“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一一对应,两两相比。三比之中,道理自然而出。节奏感很强,读时要注意,并且要读出恳切、至诚之意。
④“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当作“土地”讲,“方”是“方圆”之意,因此在“今齐”与“地”之后都要略做停顿。
(教师领读,学生齐读)
师提问:在本段中,邹忌是如何讽谏齐王的?
明确:以家事喻国事的方法。
师:邹忌紧扣“私”“畏”“求”三个方面以亲身体验讽劝齐王,那么邹忌讽谏的效果又如何呢?让我们继续学习文章的三、四自然段。
3.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教师进行诵读指导;生齐读,师评,生自评)
师提问: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明确:齐王的回答“善”,是对邹忌一席话的肯定和赞赏。邹忌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而其设喻巧妙,推论自然;入情入理,态度诚恳,所以齐王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师提问: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怎样进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师巡视指导。学生发言,教师予以明确)
三、回顾课文,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邹忌讽谏得以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3.课外阅读《触龙说赵太后》,比较触龙与邹忌的讲话艺术。
[考点] 教学过程设计与教学内容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