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请教同一个问题: 听说了一件事, 要不要马上去做?孔子对子路说“有父兄在, 不可以如此”, 对冉有却说“可以去做”。 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对此发生疑问, 孔子解释说, 冉有退缩, 故鼓励其进取, 子路则勇于进取, 故使之知有所退缩。
问题: 请结合以上材料, 试论中国主要传统教育理念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借鉴意义。
上述材料反映了以儒家思想为首的中国传统教育理念。
(1) 教育理念、 当代教育的概念:
①教育理念即关于教育方法的观念, 包括教育宗旨、 教育使命、 教育目的、教育理想、 教育目标、 教育要求、 教育原则等内容。 同时教育包括学校教育、 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
②当代教育是指从中国建国1949年后中国教育的发展。
(2) 上述材料选自《论语》 , 通过孔子对子路、 冉有相同问题的不同回答,讲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此外, 孔子还提出“有教无类”“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主张“发奋忘食, 乐以忘忧”, 提倡“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认为“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要人们“毋意(臆测) 、 毋必(武断) 、 毋固(固执) 、 毋我(自以为是) ”, 等等, 都是对今人有教育意义的。
(3)中国主要的传统教育理念源于中国传统文化, 深受孔孟儒家学说的影响。
因此中国主要的传统教育理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①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特点是重视道德的培养, 而忽视才能和技能的训练,即以德为本。 重视师生间的承袭而忽视创造和发明。 它的基本目的是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各级官吏, 而不是建设国家的各种人才。
孔子由“仁”的思想出发, 提出了一套修身达仁的伦理观念和道德教化的政治观念。 儒家十分重视教育, 其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完全的人格, 高尚的品德, 来担当爱人济世的使命, 所以把德行一科, 放在政治、 语言、 文学等科之首, 把道德的教育放在首位。 所以, 孔子强调对人要用道德加以教化, 要导之以德, 使其学会怎样做人, 进而成为“仁人”。
孔子的道德教育主要是讲“仁”和“礼”, 但内涵很大, 包括: 孝、 义、 忠、 恕、勇、 信、 诚、 勤、 温、 良、 恭、 俭、 让、 谦、 和、 宽、 敏、 惠、 直、 中庸等。 所有这些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仁”。 “仁爱”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孔子几乎把一切知识的教育最终都落实在道德上, 一切道德都被孔子看做是最好的学问。
②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 孔子说: “子以四教, 文、 行、 中、 信。 ”并以“六艺”——“礼、 乐、 射、 御、 书、 数”来教育学生。 所谓“六艺”, 是指礼仪、 音乐、 射箭、 驭车、 书法、 算术等方面的内容, 礼、 乐、 书、 数是文, 射、 御是武。 他教文化的场所有杏坛, 教武功的场所有射圃。 它既包括了为人处世的教育, 又包括了文化知识和实用技能的教育。 孔子的三千弟子中, 通晓六艺者72人。 这说明孔子在数学中不仅仅是传授文化知识给弟子, 而且还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艺”则包括了德、 智、 体、 美、 劳“五育”的基本要素, 是通贯古今的教育方针。
③在培养目标上, 孔子认为: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很显然, 孔子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 具备外在的气质, 内外统一, 从而达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④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在教育方法和学习态度方面, “孔子教人, 各因其才”。
孔子是我国第一个主张“因材施教”的教育家。 他承认学习个性的差异和程度的高低,主张在统一的培养目标之下, 应注意因材施教。 孔子还说: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贡说, 孔子没有一定的老师, 任何时候到哪里都在学习。 正如我们现在所说“活到老, 学到老”。 依孔子自述的话,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 就是说学习不晓得老。
在教导学生时, 孔子注重启发学生思考, 发展其思维能力。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 ”强调启发学生的主动思维。 他要求学生必须通过自我努力, 进入一定的学习状态, 然后教师才能因势利导, 适时点拨, 进而使学生触类旁通。 孔子认为: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只有把学习和思考二者结合起来, 才能有所成就。
(4) 对当代教育的借鉴意义
①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宗旨, 因此它更关注人的发展的完整性、 全面性。 这就要求人们在教育观念上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 由专业性教育向通识性教育的转变, 在教育方法上采取德、 智、 体、 美、 劳等几育并举、 整体育人的教育方略。
②中国传统教育理念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启示当代教育应该提倡素质教育, 打破单一注重传授知识的学习模式, 给受教育者以知识、 理智、 情感、 审美、政治、 身体、 技能等多种教育, 以促进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提高。
③提倡全民教育和教育民主化, 也即教育必须面向所有人开放。 教育民主化的中心内容是实现教育平等, 教育机会平等是教育平等的基础。 让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④提倡终身教育。 教育应当贯穿人的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