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春秋后期,齐国政治家晏婴主张去同取和。在与齐君的一次谈话中,齐君认为他与臣子梁丘据的关系是“和”,晏婴不同意,说:“据亦同也,焉得为和?”接着讲出一番“和与同异”的道理。晏婴以调羹为喻,认为只有各种作料火候等相互交融,才有味道。就君臣关系而论,晏子指出:“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否则,“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左传·昭公二十年》)晏子认识到世界不可能单一化、同质化,各种力量并存共处,相辅相成,相济相生,才能达到和谐。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