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论说文
根据以下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论说文。
一老僧见一只蝎子在水流中挣扎,迅速将其捞起,怎奈,被蝎子刺伤。次日,这位老僧又遇一只蝎子在水流中挣扎,不假思索,又迅速将蝎子捞起,又被刺伤。路人不解,问:大师为何不吸取教训?如此毒蝎,由它去吧!老僧曰:蝎蜇人乃天性,不蜇人,失其性,非蝎也;佛救苍生于水火亦乃天性,不施救,失其性,非佛也!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论说文
勿以“刺伤”而不“为”

老僧两次被蝎子刺伤,仍毫不犹豫地把它从急流中救起,这既是对佛家施救本能的最好展示,也是对博爱胸襟的极力褒扬。然而,当下的中国,“刺伤”之事层出不穷:扶起摔倒的老人,反被诬告为撞倒了老人;本是开车帮助捉拿小偷,可竟把小偷撞死,因而承受一系列的官司……人们不禁要问:“刺伤”之后,到底还要不要“为”?
面对“刺伤”,为何要“为”?
人口众多,资源匮乏,竞争压力日益增大。面对如此社会现状,出于人的天性,“利己心”自然旺盛,于是出现了老人被扶起反索要赔偿等现象。可是我们要看到,严峻的社会背景下,我们每个人还有自己的道德坚守,我们还有自己“善”的天性。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GDP迅猛增长。我想,中华民族淳朴、厚重的文化传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每一个中国人都因有十三亿同胞的赤胆红心撑腰而“为”!
面对“刺伤”,坚持而“为”!
打假斗士方舟子,因为打假而遭人毒打,可方舟子没有因此而停下脚步,依然不断揭露真相,将唐骏、李开复等原来神一般的人物真实地呈现给人们;感动中国人物郭明义,因为助人而遭到非议,人们怀疑他作秀,怀疑他作假,甚至不接受他的帮助,可他没有停下来,依然忘我地帮助那些困难的人。他们遭遇“刺伤”,可他们坚持在“为”。俗话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一束束“善”的玫瑰,给他们自己,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无尽的芳香。
面对“刺伤”,理解而“为”!
孔子的一位学生,后母对她非常不好,给自己的儿子做棉衣用棉花,给他做却用芦草。一次父亲打他,打破衣服露出了芦草,父亲愤怒地要休掉妻y-,他却哭着对父亲说:“现在是我一人穿芦草衣,您休掉母亲后就是大家都穿啊!’’这样的“为”让人感动,这样的理解叫人动容。
竞争激烈的社会,“利己心”的出现可以理解,人要生存,人要生活得更好。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换一个角度,理解他们,包容他们,进而继续‘‘作为”。
那位老僧是智慧的,面对蝎子的“刺伤”,他理解,那是天性;他坚持,依旧帮助,这是佛家的智慧,每个人更应坚守!
上善若水。如果说现在我们的社会有一两个伤口,那么,就让我们用“作为,,去愈合伤口,用善意去滋润每一个干涸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