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本材料和相关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活板》原文

活 板

沈 括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探究·练习】

一、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在我国及世界科技史上有怎样的地位?读了本文后,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与同学一起讨论交流。

二、“为”的基本意思是“做”,动词,但在句子里要根据上下文翻译成不同的动词。它也可以做介词,还可做其他的词,找出课文中有“为”字的句子,整理在笔记本上,比较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三、翻译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印书籍,唐人尚未为之 2.用讫再令药熔

3.则一铁范置铁板上 4.刻之

四、下面八句话中,加点词有四组同义词,请分别指出来,并解释它们的意思。

1.薄钱唇 2.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

3.就火炀之 4.则字如砥

5.箬篷之 6.东坡右手卷端

7.其船背稍 8.细蚊足

五、熟读课文

单元介绍

本单元标题为“事理说明”,《活板》与魏学咿的《核舟记》共同组成本单元第三课《短文两篇》,另外还有竺可桢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伽利略的《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贾祖璋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和卞毓麟的《叫三声夸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关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级人数40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

问答题

从“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或“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角度,写出你对《活板》教学的认识,不少于200字。

【正确答案】

《活板》是初中语文中的一篇文言说明文,从其内容来看,需要理解的文言字词不是很多,对学生理解课文影响较小,故这篇文言文的教学目的主要设定为: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和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激发热爱科学的热情,能够自觉参与社会实践。为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学习目标,我认为《活板》教学应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1)《活板》是一篇说明活板制作和使用程序的文言说明文,学生对文章内容很生疏,如果直接对文言文字词进行解释,然后讲解活板的制作与使用,学生接受起来会感到困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将枯燥的文言文内容“活化”、形象化,让学生对活板的认识更加现实化。据此,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该课的多媒体影音资料,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了解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技术,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将课文中原本生涩的术语变成具体、形象的感性认知,并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极大地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力,激发出学生的创新火花和爱国主义精神。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一方面让学生认真阅读《活板》原文,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将活字印刷术的每一道工序和细节都明确列出来,并按要求指导学生逐步进行复原实验。通过搜集资料,学生自然而然地了解了课文的时代背景和作者信息;通过复原活版印刷的实践活动,学生对活版印刷的制版过程和印刷过程已经熟记在心。于是文中的文言字词、语句也就能顺理成章地得到解决。

(2)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是印刷技术发展中的一个飞跃,而这个重大贡献却是宋朝的一位平民发明家毕昇做出的,平民能有如此大的贡献,而且早于世界400多年,充分体现出我国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创造精神。应该抓住这一点对学生进行“增强民族自豪感”的教育,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加上拓展延伸,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为现在的生活做一些发明创造。这样贴近生活,学生更容易发挥能力,也会更加有自信心,从而激发其学习与探索的兴趣,情感目标自然会达成。

【答案解析】

问答题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得照抄材料)。

【正确答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文言文实词、虚词、语法现象,掌握文章的大意。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结构形式,理解说明文语言简明、生动的特点,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民间艺术的神奇,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2)确立依据

根据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本文内容与特点和八年级学生语文学习需求,确立了以上三维目标。具体依据如下:

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课程目标应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设计,目标的设计应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并在第四学段的学习要求中指出,要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基本理解课文内容。据此,设立了以上三维目标。

②《活板》是苏教版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学生初中阶段的说明文单元。可以说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又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座桥梁,使学生从注重知识的掌握转向注重能力的提升。

③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和必要的古文知识,并且具有一定的理性分析与审美能力。在此基础之上,将朗读技巧的训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可以让学生通过文言文朗读获得喜悦感和成就感,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答案解析】

问答题

选择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方案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正确答案】

选择达成知识与能力目标,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①由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导入,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古代人民伟大的创造力和智慧。(PPT展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图片及相关的文字介绍)

②简要介绍印刷术。

PPT展示在《辞海》中,对“印刷术”的介绍。

(2)简介作者

沈括,北宋著名政治家、科学家,“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均有所论著”(《宋史·沈括传》)。其代表作《梦溪笔谈》,共30卷,详细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上的卓越贡献,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

(3)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①快速读课文,将不认识的字词标记出来。

②听录音,注意断句和特殊字的读音。

③齐读。

④解题:“活板”,即为活字版,“板”同“版”。

⑤疏通全文。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教师提醒: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现象要标记出来。

(4)整体感知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①指名朗读第1段,教师指导学习。

板:雕版,这里名词作状语,意为“用雕版”。

印:动词,印刷。

为:动词,使用。

之:代词,指“板印书籍”这种方法,可译为“它”。

五经:指《周易》《诗经》《礼记》《春秋》《尚书》五种儒家经书。

已后:以后。

典:经典,例如“五经”。

为:判断动词,是。

板本:雕版(印刷的)本子。

注意:专用名词朝代、书名、人名、地名、官职等不译。文言文省略较多,译为现代汉语时,要疏通上下文意补上。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译时有很多单音节词要补上一字变成双音节词。

分析:本段介绍活板之前先说雕版,既说明了活板的渊源又提出了比较对象。“尚未盛为”,并非绝无,用词考究。“尚未……始印……皆为”,干净利落地交代了雕版印刷的发展过程,自然地引向说明中心——活板。

②疏通第2段文意。

学生默读,归纳段落大意。

大意:这一段是全文主体,具体说明了活板的发明、制作、印刷及有关事项。(板书:活板的发明、制作、印刷等)

A.学习第一层。

指名学生朗读第一句,教师指导,看注释,疏通文意。

a.提问:第一段中“唐人尚未盛为之”的“为”译为“使用”,这里的“为”译为“发明”,其根据是什么?

提示:根据上下文意。前一处宾语“之”指“板印书籍”的方法,“为”译为“使用”;这一处宾语是“活板”,所以“为”译为“发明、创造”。

b.提问:这一句十二个字,介绍了什么?

提示:活板发明时间、发明人身份及姓名。(板书)“布衣”二字,表现了人民的创造力,也表明作者不以地位取人的进步态度。“又”字呼应第一段,说明活板是在雕版印刷基础上的新创造。

B.疏通第二层文意。

指名学生朗读第二层(“其法……瞬息可就”),教师指导,看注释,逐句疏通文意。

a.其:他的,指毕舁。胶泥:有黏性的泥土。一印:一(个)印模,省略量词。火:名词,在这里名词作状语,

意为“用火”。

其:那,代指铁板。以:介词,用。

止:通“只”。为:认为,算为。神速:极快、快得惊人。

b.指明学生翻译,其他同学校正,教师评判。

c.本层大意:本层介绍活字印刷的制版印刷程序,是文章的说明重点。

C.疏通第三层文意。

段落大意:这一层介绍活字印刷的有关工艺事项。共四句话,分别请四位同学朗读、翻译。

③学习第3段。

指名同学朗读,教师指导,看注释,疏通文意。

为:介词,被。

予:我。

段落大意:作者在这一段介绍了毕舁活字模的下落,证明自己所介绍的活字印刷术是确切无疑的。这段

说明是必要的。

(5)强化练习

完成课后练习题第三题。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