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叶适认为,孔子以后学者对于经典的解释,都没有得到周公、孔子的真意,即使是子思、孟子也不一定得到孔子的真传,更不用说宋代周、程等人了。所以他认为,要想探求儒家之道的本意,就要回归到周代的古学。
叶适对道统的看法有自己的谱系,他说:
道始于尧,次舜,次禹,次皋陶,次汤,次伊尹,次文王,次周公,次孔子,然后唐、虞、三代之道赖于有传。
这里他没有提到孔子以后的道统。根据朱熹等人的理解,道统是从孔子到曾子、子思到孟子,肯定了曾子在道统之中的地位。叶适却对此表示怀疑。他说:孔子所说的德行科中包括颜子以下十人,而不及曾子;并且说“参也鲁”。叶适依此认为曾子并未得孔子之道,而且他也怀疑、质疑曾子以“一以贯之”来解释“忠恕”之道以及把“修身”当做为政的根本。这些怀疑,自然与他注重经世致用的思想有关。叶适也认为孟子大讲心性之学,主张道德内省的学说,多为“新奇之论”,不符合孔子的思想。
盖以心为官,出孔子后。以性为善,自孟子始,然后学者尽废古人入德之条目,而专以心性为宗主,致虚意多,实力少,测知广,凝聚狭,而尧舜以来内外交相成之道废矣。
这是明显批评孟子偏向于探求内在心性,而忽略外在的事功,以致尧舜以来“内外交相成”之道废弃。所以他感叹说:“自孟子一新机括,然后儒者无不益加讨论,而格心之功既终不验,反手之治亦复难兴,可以永叹矣。”这实际上是不满于孟子以来儒家对于外王方面的开物成务的忽略。同时,他也将批判的眼光指向《大学》、《中庸》。他认为《中庸》不是子思所作,这样实际上否定了《中庸》在程朱道统谱系中的地位。而且他认为,《中庸》言德性必然诉诸实践,并不是空言义理,这无疑是针对朱熹的。
总的来说,叶适反对将儒家之道解释成一种心性之学,而提倡经世致用,开物成务为儒家之道的本统。他的这些用心是有积极意义的,对儒家来说,内圣外王是儒学的一体两面,二者缺一不可。叶适的确看到了理学过于偏重内圣一面所带来的偏颇,而提倡积极有为的事功之学,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