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王莽改制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 1 ) 王莽改制
王莽改制是王莽新朝以托古为名所进行的改革。 公元 8 年, 王莽代汉称帝, 改国号为新。 王莽掌权后, 为了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 颁发诏令, 进行改制。 其主要内容是: 王田、 奴婢政策、 五均六筅、 改革币制、 统一度量衡、 更易名号等。 但王莽改制很快就失败了。
( 2 )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的一次政治改革。 宋自庆历新政失败, 积贫积弱政局日趋严重。 嘉祜三年( 1058 ) , 王安石上《言事书》 , 提出改革主张, 但未采购。 熙宁二年( 1069 ) 二月 , 神宗以王安石为参知政事, 开始从政治, 经济军事方面进行改革。 首先设制置三司条例司, 议行政法。 七月 相断颁布 “ 均输法, 农田水利法, 青苗法。 次年条例司, 撤消以司农寺为制定与推行新法机构。 十二月 王安石任宰相, 理财的免役市易, 方田均税诸法, 强年的置将保甲、 保马诸法先后推行。 还改革学校科举制度, 裁并州县, 干整顿军队等。 变法侵加了部分统治阶级的利益, 遭到韩琦, 司马光反对。 七年四月, 王安石罢相, 次年三月 夏相, 得到神宗全力支持, 改革派内部分裂, 九年( 1076 ) 十月 , 王安石罢相, 次年二月 夏相得到神宗全力支持, 改革派内问分裂, 九年( 1076 ) 十月 , 王安石二次辞去相位。 其后神宗主持变法, 但王安石强调的 “ 摧制兼并 ” 推行不力。 变法扭转了北宋积贫局势, 军事力量有所增强。
( 3 ) 王莽改制与王安石变法的相同点
①背景相同
西汉后期, 朝廷的赋税劳役日益严重, 统治阶级 “ 多畜奴婢, 田宅无限 ” , 奢侈挥霍, 弄得民穷国虚, 土地兼并和奴婢、 流民的数量恶性膨胀, 成为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 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趋尖锐, 各地起义不断。
王安石变法前, 存在三大尖锐的社会矛盾。 宋朝统治者由于对土地兼并采取 “ 不抑兼并 ” 态度, 导致三分之一的自耕农沦为佃户和豪强地主隐瞒土地, 致使富者有田无税、 贫者负担沉重, 连年的自然灾害加剧了农民苦难, 因而造成各地农民暴动频繁, 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北宋与西夏、 辽国常年战争不断, 使得民族对立十分严重; 此外在统治阶级内部的改革派与守旧派之间的斗争十分激烈。
相同背景使得王莽改制与王安石变法成为必然的趋势。
②都遭到大地主的反对
王安石变法中提出的方田均税法清查出豪强地主隐瞒的土地, 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也减轻了农民负担, 却严重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遭到他们强烈反对。
王莽改制中所实行的王田、 私属制将全国土地改称 “ 王田 ” , 即废除土地私有制, 实行土地国有制, 私人不得买卖; 实行王田的诏令一经公布就遭到大小土地所有者的强烈反对, 一部分地主、 官僚甚至举兵反抗。
③都已失败而告终
无论是王莽改制还是王安石变法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 4 ) 王莽改制与王安石变法的不同点
①方式不同
王莽希望通过改制复古, 以达到稳定社会的目的, 为此, 他将官职名称改为古代官职, 按照王田制来解决土地问题, 改革币制为复古币制, 王莽倒行逆施的改革措施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王安石变法是从实际着眼, 所提出的改革方案也较为完备,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由于后期的执行不力, 加上王安石本人性格刚愎自用, 在辞去相位后, 改革最终失败。
②产生的效果不同
王莽改制并没有取得任何有效的成果, 王安石变法虽然也以失败告终, 但经过王安石变法的北宋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政府财政收入有所增加, 军队战斗力也得到提升, 在对西夏战争中取得了一定的优势。 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北宋的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