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维新期间教会报刊《万国公报》的主要内容及其社会影响。
《万国公报》是中国近代出版时间最长、销量最大、影响最大的一份由传教士创办的中文报刊。其前身 是 1868 年于上海出版的《中国教会新报》,由林乐知创办、主编,主要撰稿人有李提摩太等。1874 年 9 月 5 日, 该报自第 301 期起改为此名,仍为周刊,读者对象由基督教徒扩大为社会各界人士,内容也变得宗教宣传淡化, 时事色彩强烈。《万国公报》全录《京报》并报道全国新闻,此外还介绍西方政治模式和西方科技知识。在 1896 年维新前后,该报发行量曾高达 38400 份,1903 年发行量达 5.4 万多份,成为当时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刊物。由于 其广泛介绍西方,在维新期间特别受到维新人士的重视并对维新变法产生了不少影响,这一时期的《万国公报》 亦有不同特色。
(1)维新期间《万国公报》的主要内容
①以大量篇幅介绍西学,介绍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成果。《万国公报》加大宣传西学的力度,扩充内容, 发表了《格物探源》、《电报节略》、《天文图说》等大量专论文章,介绍西方近代科技成果。
②介绍西方资本主义人文地理等。《万国公报》详细列出了 15 个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与中国的人口、面积、 国债、铁路等数额。这种数字罗列,把中国和西方各国之间的差距公开发表,有助于开启民智。
③对变法的宣传。《万国公报》对中国政治改革的议论,甲午战争前集中反映于《中西关系纸略论》。甲午战 争后,该报不断发表文章,阐述其变法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④对基督福音的广布。《万国公报》发表了大量宣传教义的文章,主张基督教与儒教传统相结合。后期,该 报把基督教义与西方文明、中外时政融为一体,渗透到各个方面。
(2)《万国公报》的社会影响
《万国公报》是清末在华传教士创办的报刊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种,是晚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最为重要的载体 之一,被当时的人们誉为“西学新知之总荟”。其对晚清社会的巨大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万国公报》以“以学辅教”为目的,始终不遗余力地宣传和传播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 以及西方国家的历史、先进的政治制度、民主思想,成为当时维新派现代政治知识的重要来源,也使中国人第一 次了解到了“天赋人权”等先进的政治思想和概念,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②该报针砭时事,批评时政,致力于宣传变法图强,推动了维新变法的开展和进程。办报期间,《万国公报》 曾多次以连载形式发表一系列时事文章,提出了一系列的变法主张,鼓动变法,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
③《万国公报》的刊行在我国报刊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借助它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许多西方先进的报刊 办刊制度、规则和理念得以在中国落地生根,对后来的报刊发展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开启了中国报业近代化 的进程。
④但是该报坚持维新改良立场的同时,反对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攻击污蔑孙中山,希望中国的社会改革沿着 西方列强所期望的道路,即向殖民化的道路发展,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