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新闻界出现的重大变化主要有: (1)共产党的新闻传播事业积极宣传抗日救亡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站在抗日救亡的前列,积极宣传团结御侮,一致对外。 ①在革命根据地,《红色中华》等报刊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有关抗日的决议、宣言,反映人民群众的抗日呼声。为了团结各种力量,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红色中华》从1937年1月29日起改名《新中华报》。红色中华通讯社也于1937年1月改名新华通讯社(简称新华社),两者同时迁至延安。 ②在国民党统治区,共产党的新闻宣传活动迅速恢复,地下党组织在北平创办一批报刊,如《华北烽火》、《长城》、《国防》等。共产党还积极支持学生组织和救亡团体出版报刊,积极支持进步报刊的抗日救亡宣传,如共产党员恽逸群担任上海《救亡情报》编委。 ③在海外,为了开展宣传工作,共产国际中共代表团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创办了《救国报》,进行海外宣传。 (2)国民党统治区新闻界的变化 ①国统区民办报刊积极主张抗日 “九·一八”事变后,国统区内的各大报刊,包括一些以前趋于保守的报刊纷纷加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积极刊载反对日本侵略,主张抗日的报道。邹韬奋的《生活》周刊、史量才的《申报》、《时事新报》、《新闻报》等都刊载了主张抗日的报道与言论。 ②国民党当局对抗日舆论的压制 国统区主张抗日的舆论并没有得到国民党当局的支持。在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年学生请愿要求抗日的时候,蒋介石要于右任打电报给张季鸾,要《大公报》主张“缓抗”。 ③国民党党办报刊奉行国民党不抵抗政策 国民党的党办报刊,在严密控制之下,口径一致地为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辩解。同时,他们也不能全然无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和全国人民要求抗日的怒涛,只得采取两面照应,一方面七折八扣地报道日本的侵略活动,另一方面又竭力制造舆论,企图把人民的抗日呼声压下去。它们以“诉之国联”,“待公理之裁决”为宣传重点,掩盖对日妥协政策的实质,企图将人们的视线引向“剿共”,结果却反而激起民众的公愤,国民党的《中央日报》就被群众捣毁过。 总之,“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宣传,冲破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的舆论沉寂局面,同时也使新闻界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抗日救亡宣传经历了1931年和1932年的迅猛发展而遍及全国。但从1933年至1935年上半年受到压制。“一二·九”运动爆发后,抗日救亡宣传随之出现新高潮。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