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国内厦门大学开设“爬棵树”,国外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设“三国杀”,大学课堂“潮课”迭出,引发社会热议,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正确答案】国内大学纷纷开设“潮课”,“潮课”之所以迅速地获得学生的追捧,进而赢得社会的关注,恐怕还在于牢牢把握了学生的喜好,从学生的视角设置课程。从这个角度来看,“潮课”的开设对提高学生兴趣有一定积极作用。 首先,当今国内高校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大多停留在陈旧的灌输式教育上,课程设置对学生缺乏吸引力,造就了“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的现实背景。在这一背景下,高校为了顺应教育对象需求的变化,开始结合学生兴趣设置课程,这正是高校这一教育提供者为顺应社会发展的积极探索和尝试。从这一出发点而言,“潮课”不多,反而嫌少,何时能够让必修课也变得“潮”一点,值得我们期待。 以厦门大学开设“爬树课”,进行“逃生教育”为例。首先源自美国康奈尔大学名牌课程的爬树课,其专业程度类似于攀岩运动,绝非很多人孩童时代抱树乱爬可比;学生并非赤手空拳爬树,而是学会使用安全带、绳索、锻炼自己的四肢、腰背力量及柔韧性。换句话说,厦大开设“爬树课”并不是让学生利用学习时间去爬树,其真正目的意在锻炼学生体能,教会学生一些特殊的逃生技能,增强学生应急应变能力和危急自救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厦大的“爬树课”让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从小根植于青少年一代,弥补基础教育缺失,强化生存本领教学,无疑是一种有益尝试,在素质教育探索过程中意义深远。 其次,在我国深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教育创新呼唤课程改革的求真务实。当前我国高校教育最大的弊病在于所学非所用,理论与实际脱离太远,实践实用课程屈指可数,实用能力训练寥寥无几,实干实务能力入不敷出,这些制约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瓶颈要突破,必须要改革、创新。厦大的“爬树课”正是打破了传统体育教育的窠臼,锻炼了大学生体魄勇气的同时历练了他们的求生技能,能做到学以致用,是一个很好的改革探索。 再次,厦大“爬树课”开高校安全教育和求生技能培训的先河,让青少年能够锻炼身体素质、提高求生技能,在紧急情况下作出及时有效的求生反应,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常备无患。我国对大学生的要求是全面发展、文武兼备。大学生如果要全面发展,光有一流的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健康的身体、健全的心智、遇到危险环境灵活应对的能力、面临心理困境时坚韧不屈的态度,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说,类似“爬树课”的尝试显然多多益善。 大学生“潮课”迭出,也要警惕莫名其妙甚至不讲科学的“兴趣活动”的出现。教育领域从来不缺赶时髦和炒概念,比如iPad进课堂,比如因“星”施教,再比如拔苗助长的各种早教……如何才能把握好度,既符合教育自身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规律,又不显得老套僵化被学生视作鸡肋,是当前教育的难题,也是纠结的来源。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明确“大学之大,在于海纳百川,而非泥石俱下”。 为此,针对厦大“爬树课”设置实施效果,我们应重点做到: 一要善于学习、有效借鉴,不能生搬硬套、盲目模仿,或者只是走个形式、装个样子。安全教育并不只是爬树那么简单,如果只是照搬几节课过来,而未学到精髓,不把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求生训练、素质提升和意志磨砺当作课程重点,那就会有东施效颦之憾。 二要做好保障、安全第一。“爬树课”可能暗藏一些运动危险,课程中不能忽略,其实包括常规体育项目在内,运动安全都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当然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而是要做好、做足、做实“爬树课”的安全保障,做到训练科学、保障合理。 三是因需制宜,多样开展。针对现实情况,广泛开展各类实用技能训练项目,比如基础项目可以选择长跑、游泳、潜水,拓展生存项目可以针对攀爬、结绳、破门窗等专项演练,此外,还可以针对防砸伤、防触电、防下水井等开展防护演练,以及对地震、火灾等灾害与事故进行防范教育和演习,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 无论如何,高校“潮课”迭出算不上是坏事,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这是理想中的寓教于乐。然而,“潮课”再潮,其本质仍是课,就如同大学再大,本质仍是学。教育的问题,课堂的“纠结”仍需要教育自身去克服,“潮课”不仅为迎合潮流,不仅为吸引眼球、赚取人气,更要不偏废了教育本身的严肃性和科学性。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