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戴震继承了张载“气化即道”的思想,坚持用气化的宇宙观来解释道。他说:“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阴阳五行,道之实体也。”也就是说,“气化流行”就是道,用来描述气化过程的“阴阳五行”也就是道的真实内容。戴震的道体观肯定了物质运动过程的有限性,以道为气化过程,不同于程朱将道理解为理的看法。
与此相联系,戴震对《易传》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解释也颇具特色。他认为气就是“形而上”的,并不是理是形而上的,这一看法明显是针对程朱理本论的。他说:
一阴一阳,流行不已,夫是谓之道而已。古人言辞,“之谓”、“谓之”有异:凡言“之谓”,以上所称解下,如《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此为性、道、教言之,若日“性也者,天命之谓也,道也者,率性之谓也,教也者,修道之谓也”。《易》“一阴一阳之谓道”,则为天道言之,若日“道也者,一阴一阳之谓也”。凡日“谓之”者,以下所称之名辨上之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本非为道器言之,以道器区别其形而上形而下耳。形谓已成形质;形而上犹日形以前,形而下犹日形以后。阴阳之未成形质,是谓形而上者,非形而下明矣。
戴震这里使用了语言学的方法来解释“一阴一阳之谓道”,他认为“之谓”就是用前面的来定义后面的。他举《中庸》开始的三句话就是想说明,“一阴一阳之谓道”实际上是在肯定阴阳之变化过程就是道,反对将“一阴一阳”解释成“所以一阴一阳”的理,从而将道与阴阳区别开而认理为道。他进一步对《易传》形而上下给予了解释,本着阴阳即道的思想,他认为“形而上”是气化未形成具体的器物的阶段,而“形而下”就是形成具体的器物以后的阶段。即将“形而上”解释为成形以前,“形而下”解释为“成形以后”,给出了全新的解释。
戴震对道以及“形而上”、“形而下"的解释是其气化宇宙论的展现,表明他在宇宙论上继承了张载的气化世界观。戴震反对理气二分、理在气先的理本论,具有“反理学”的倾向。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