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这段话: “在未来的 21 世纪, 人类要想继续生存下去, 就必须回到中国古代两千五百四十年前的孔子那里去吸取智慧。”(1988 年, 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的宣言)根据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 从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能动关系的角度(包括实践关系、 认识关系、 价值关系等), 来阐述以上这段话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是什么? 为什么儒家思想在现代受到了东西方有识之士的关注?
材料中诺贝尔奖获得者强调在 21 世纪孔子思想的运用, 体现出在形势复杂的 21 世纪, 孔子提倡的“仁”“爱”, 建设和谐世界的思想为破解人类发展难题, 应对共同的挑战提供了中国智慧, 孔子思想也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可。 孔子思想获得广泛共识的前提和基础在于, 人类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 认可孔子思想蕴含的价值,并主张运用孔子思想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1) 主客体的实践关系
认识的主体是人, 但不是抽象的纯粹生物学上的人, 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社会的人, 是从事改造世界活动的实践着的人。 认识主体首先是实践主体, 人的认识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发展起来的。 认识客体同实践客体也紧密相关, 绝大部分认识客体本身就是主体实践改造着的对象。 在主体和客体、 实践和认识的双重性关系中,实践关系是根本的和决定性的。 主体和客体之间首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其次才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 东西方有识之士面对复杂的 21 实际, 积极探索破解人类难题的出路, 寻找合适的方案。
(2) 主客体的认识关系
在认识活动中, 主体以认识客体(对象) 为目的, 二者之间是认识关系。 认识关系的特点在于: 客体以信息的形式进入人的大脑取得了观念的形态, 而主体则通过这种形式从客体中获得了观念的内容, 即认识了对象。 东西方有识之士在接触和学习到孔子思想后, 获得关于孔子思想的认识, 与世界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对孔子思想做出价值判断。
(3) 主客体价值关系
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除了受实践关系的决定与制约以外, 同时还渗透、 包含着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 价值关系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即主体对客体的需要同客体满足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在主体和客体的价值关系中, 客体是作为价值的承担者, 即能够满足主体某种物质或精神需要的物质载体而出现的。 主体也只有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出某种需要, 从而把一定的客体实际地设定为价值对象的时候, 才能成为价值的主体。 东西方有识之士结合孔子思想与世界难题, 认为孔子提倡的“仁”“爱” 和构建和谐世界是人类发展所需要的正确思想, 是破解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的解决途径, 因而积极倡导孔子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