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国近代壬寅癸卯、壬子癸丑及壬戌学制的成败优劣。
⑴壬寅癸卯:
①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清政府颁布了由管学大臣张百熙制定的《钦定学堂章程》, 史称“壬寅学制”。这是中国政府颁布的第一个学制,因种种原因,没有实行。
②次年,清政府又命荣庆、 张百熙、张之洞重拟定学堂章程。这就是 1904 年 1 月(清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 程》,史称“癸卯学制”。
③癸卯学制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以尊孔读经为教育宗旨,内 容比壬寅学制详备。
④癸卯学制是中国第一付诸实施的学制,它对改变清末学堂各自为政、互不相联的局面 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以后中国学制的组织形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⑤癸卯学制也给人留下了两个值得思 考的问题。首先,癸卯学制的形式仿自资本主义国家,灵魂却是中国封建阶级的确良,它特别注重读经,排 斥女子受教育权,给毕业生以相应的科举功名。其次,癸卯学制规定的一套详备、整齐的学校系统,远非中 国当时的财力、人力所能实现。
⑥当时制定学制的依据,主要不是现实的需要和可能,而中国古代典籍的教 育思想。显然,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学制从搬入到植根,还需要一个中国化的过程。
⑵壬子癸丑:
①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成立了中华民国教育部。蔡元培 为首任教育总长,立即着手对封建主义旧教育进行改造。
②在教育部召开的中央教育会议上,议决重订学制, 拟订了一个新的学校系统,并于 1912 年 9 月 3 日公布,史称“壬子学制”。到 1913 年 8 月,教育部又陆续 公布了各种学校规程、课程标准等,其内容对壬子学制有所修改和补充,后人就将两者合称为“壬子癸丑学 制”。
③壬子癸丑学制主要在摒除癸卯学制的封建性方面作了努力,如取消读经,增加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 课程和社会生活实用课程;贯彻教育平等精神,承认女子受教育权利,小学男女同学,中学以上单设女学校; 将修业年限缩短,改原高等学堂为大学预科,使中学和大学衔接更直接,改原高等实业学堂为专门学校,提 高其程度,扩充其门类等,满足社会对各类专门高级人才的需求。
④但对教育与国情、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 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等问题尚未能顾及。这一方面因时间仓促,另一方面也因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 经济建设尚未全面展开,解决这些问题的社会条件还未成熟。
⑶壬戌学制:
①1915 年国内兴起了新文化运动,1919 年又出现“五四”运动。这两场运动高举“民主”、 “科学”两面大旗,猛烈批判了传统的文化教育思想。
②1919 年全国省教育会联合会第六届会议,再次提 出修改学制问题。1921 年第七届全国省教育会联合会在广州开会,集各省方案之长,制定了一个新学制系 统草案。1922 年 9 月教育部召开学制会议,对该草案稍作修改后,再关第八届全国省教育会联合会征求意 见,然后于 11 月 1 日公布实施,史称“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
③新学制以下列七条标准为依据: 适应社会进化的需要;发挥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重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 多留地方伸缩余地。在学校系统总说明中提出:学制分期大致以儿童身心发达时期为根据,采取纵横活动主 义,教育以儿童为中心,顾及学生个性及智能,高等、中等教育之编课采用选科制,初等教育之升级采用弹 性制。
④新学制注意到了制定学制与中国的国情、经济发展需要、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及人民生活水平之间的 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