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的主要理论及其观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社会化的主要理论包括库利的“镜中我”理论、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和“生命历程”理论。 (1)“镜中我”理论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他将自我意识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 ①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②在做出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 ③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 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概念称为“镜中我”,即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实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 (2)“角色扮演”理论 该理论认为,自我意识是随着符号使用能力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米德将“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两个部分。“主我”是自发的、能动的,为自我和人格的发展提供动力;“客我”是内化了的社会要求和期待,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主我”与“客我”是相互建构的。自我的发展过程就是“主我”与“客我”之间的一个连续不断的互动过程。 米德认为,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即学会理解他人对于角色的期待,并按照这种期待从事角色行为的能力。社会化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模仿阶段、嬉戏阶段和博弈阶段。随着一个人从只能扮演有限的、特定的角色到能够扮演普通的“一般化他人”的角色,“客我”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扩展。 (3)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无意识”驱动的。他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在三者中,自我和超我属于意识层次,本我属于潜意识层次。 ①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最隐秘的部分,其基本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和冲动,遵循的是快乐原则。 ②自我是从本我中分离出来的服从现实的一部分,遵循的是现实原则。 ③超我是从自我中分离出来的,是人格结构中的最高部分,遵循的是完美原则。 在人格发展过程中,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如能和谐一致,那么人格发展过程将会是正常的;如果三者失衡甚至长期冲突,人格发育将会非常困难,甚至出现某些心理疾病。 (4)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根据个体在各个时期的典型心理反应,埃里克森将社会化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信任与不信任(婴儿时期,0岁~1岁);自主与羞怯、怀疑(幼儿时期,2岁~3岁);主动与内疚(学前时期,4岁~5岁);勤奋与自卑感(学龄时期,6岁~11岁);认同与角色混淆(青少年期);亲密与孤独感(青年期或成年早期);关注后代与关注自我(中年期或成年期);完善与绝望(成熟期或老年期)。 (5)生命历程理论 ①基本思想。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看做是更大的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的产物。 ②基本分析范式,就是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理解为一个由多个生命事件构成的序列。 ③研究的基本主题。生命事件发生的轨迹,即先后次序,以及生命事件之间的过渡关系。 ④生命历程理论在考察宏观的社会结构与个体的生命历程之间的关系时,应注意以下四个要点: a.生命发生的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对人的生命历程有重大影响,生活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生命会面临不同的社会景观。时间和空间规定了不同生命所拥有的生活机会、权力和回报。 b.生命的相关性。生命与生命之间是相关的,生命历程与生命历程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生命的相关性,要求考察不同生命历程之间的互动关系。 c.生命的时间安排。生命的时间安排,是指一个社会对个体生命历程中特定角色和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和后果的期望。生命的时间安排描述的是个体的生命历程与整个社会期待之间的相互关系。 d.人的能动性。个体的能动性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也有很大作用,因此也是生命历程分析中不可缺少的方面。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