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1)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阶段 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历史,从奥古斯特·孔德提出社会学到20世纪70年代末,在约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从19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末,是社会学的奠基时期,以提倡实证主义,主张“普遍的和谐”,试图建立资产阶级人道教的法国学者孔德和信奉进化论、有机论思想的英国思想家赫伯特·斯宾塞为代表。 ②第二阶段,从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是社会学的形成时期,以主张社会唯实论和集体主义论的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杜尔克姆和主张社会唯名论、提倡建立“理解社会学”的德国理论家马克斯·韦伯为代表。 ③第三阶段,以1937年《社会行动的结构》一书的出版为始点直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这是社会学理论史上著名的“帕森斯王朝”试图综合杜尔克姆、韦伯、马克思、弗洛伊德等人在内的多家理论于一体、强调均衡与稳定的结构功能主义独霸天下的时期。至此阶段,社会学理论的中心已从欧洲转移到美国。 ④第四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直至70年代末,是社会学理论发展史上的“群雄割据”时代。在此阶段中,西方社会、特别是美国社会发生的急剧变动(如风起云涌的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反越战浪潮、校园骚乱等),使帕森斯理论固有的不足更加暴露,于是符号互动论、交换论、常人方法学、戏剧论、冲突论、文化社会学等纷纷向帕森斯理论发起挑战,使帕氏王朝失去了昔日的辉煌。 ⑤第五阶段,进入20世纪80年代,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又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社会学理论新的综合尝试。越来越多的理论家,特别是年轻一代理论家,开始意识到理论分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帕森斯之后的任何理论都无法单独解释日益复杂的社会现象,因为每种理论既有其所长也有其局限性。因此,他们试图将各种理论中的优点结合起来,对社会现象采取一种多维的思考,那些被划归某一阵营的理论家,也纷纷尝试着对自己的传统进行重新解释、修正甚至重构,吸收其他理论传统中的合理成分,构造一种综合的、多维的理论。这种新的理论综合,不同于帕森斯的第一次综合,它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和形成一种完整的综合理论,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学理论发展的这种综合趋势已经明显地表现出来。 (2)西方社会学理论各发展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①第一阶段:以斯宾塞为例 赫伯特·斯宾塞是西方社会学史上著名的早期社会学家、实证主义者、英国社会学的奠基人。他以社会有机体学说而著称,所以,人们通常把他的社会学理论称为社会有机论。其主要观点有: a.斯宾塞把物质进化划分为三个基本阶段:无机体进化、有机体进化和超有机体(或称后有机体)进化。物质发展的每个水平(或秩序)都是平稳的、渐进的,由它的先前阶段发展而来的,阶段与阶段之间没有清晰的界限,特别是超有机体,是从有机体的形式,经过了若干无感知(情感)阶段的过渡。斯宾塞这里所说的超有机体(后有机体),即社会机体,指的就是社会现象。而社会现象是以许许多多相互配合的个体的活动为前提的,或者说,社会现象是无数个体相互协调和作用的结果。 b.人类社会通过其生长、结构、功能和结果表现出超有机体发展的专门形式,一方面它是物质进化的最高级和最复杂的阶段,另一方面又通过因果链条同低级阶段的现象联系起来。 c.社会现象也是自然因果关系链条中的一环,由此,社会学也是自然科学。 d.人们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构成了社会学的对象领域。每一个属于这一对象领域和进入研究视野的具体现象,都置于因果联系之中,其现状和过去的每一个时段状态,都是由其先前的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决定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②第二阶段:以马克思·韦伯为例 马克斯·韦伯是杰出的德国社会学家,被公认为西方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由于他将社会学建立在对社会行动作“解释性的理解和因果性的说明”之上,因而人们称他的社会学为“理解社会学”。其主要观点有: a.社会生活领域的独特性就在于,人的行动由行动者赋予它一定的意义,这些意义由于行动者不断的行动而构成了一个联系的系列。“理解”行动者行动的意义便是社会学的任务。要使科学成为科学,就必须放弃那种只研究主体的内心体验和感受的方法,找出外在表现出来的、可以客观地加以说明的主观意义之间的逻辑。因为只有这种以概念的形式表达出来的东西才具有普遍意义。 b.严格区分科学研究的价值相关性与价值中立性两方面的区别,是韦伯社会学方法论的又一重要特点。 价值相关性,是指在研究工作开始之前,研究者在选题和收集材料上所表现的主观兴趣,同时,又指在研究工作得出结论之后,研究者在实际应用结论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目的性。 价值中立性,是指研究者在选定了研究对象之后,必须放弃任何主观的价值观念,严格以客观的、中立的态度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此外,价值中立性还包括另一层含义,即事实领域与价值领域、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严格区分。 ③第三阶段:以帕森斯为例 结构功能主义这一名称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塔尔科特·帕森斯于1945年首先提出来的。在他的倡导下,结构功能主义在美国得到广泛的传播,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其主要观点有: a.帕森斯把对社会行动的研究作为全部理论研究的出发点。行动的最基本特征是具有意志性和目标导向,行动是主体朝向目标的动作。由于帕森斯强调行动的目的性、意志性和主体性,他的行动理论又被称为“自觉行动理论”。 b.帕森斯深入考察了构成行动的各个要素。任何行动单元都可以分解为以下要素: 第一个要素是行动的目标,即行动者希望达到的预期状态。 第二个要素称之为状态,即行动者置身其中、影响其实现目标的那些环境因素,状态要素又可以进一步区分为:手段,指环境状态中行动者可以控制和利用的那些促成其实现目标的工具性要素;条件,指状态中行动者无法控制和改变的那些阻碍其实现目标的客观要素。条件不仅仅指自然物质条件,同时也包括社会条件。 第三个要素是规范取向。规范是指行动者在确立目标、选择手段、克服障碍时所遵循的社会标准,那么合乎规范的范围就叫做规范取向。 c.行动的最终目标来源于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念体系。价值观念是一群人共享的信仰,它构成文化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念是一种非理性因素,不仅不能用理性对之作出判断,而且它本身还构成一切理性判断的基础和背景。在行动理论中引进了价值观念,就能圆满地解释最终行动目标的一致或差异。 ④第四阶段:以库利的“镜中我”为例 查尔斯·霍顿·库利是美国早期具有社会心理学倾向的社会学家。其主要观点有: a.提出了“镜中我”概念。他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人们总是在想象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之中形成了自我的观念。这样,每个人都是对方的一面镜子,反映出对方的情况。 b.“镜中我”概念是由三重含义或三个阶段构成的: 第一,我们所想象的我们在别人面前的形象,就是感觉阶段,是我们设想的他人的感觉; 第二,我们所想象的别人对我们这种形象的评价,这是解释或定义的阶段,即我们想象的他人的判断; 第三,由上述想象中产生的某种自我感觉,如自豪、屈辱等,这是自我反应的阶段。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