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冬日漫步

梭  罗

       我们也睡着了,一觉醒来,正是冬天的早晨。万籁无声,雪厚厚地堆着,窗槛上像是铺了温暖的棉花;窗格子显得宽了,玻璃上结了冰纹,光线暗淡而恬静,更加强了屋内舒适愉快的感觉。

       我们悄悄地拔去了门闩,雪花飘飘,立刻落到屋子里来;走出屋外,寒风迎面扑来,利如刀割。星光已经不那么闪烁光亮,地平线上笼罩着一层昏昏的铅状的薄雾。东方露出一种奇幻的古铜色的光彩,表示天快要亮了;可是四面的景物,还是模模糊糊,一片幽暗。院子里雪地上,狐狸和水獭所留下的足迹犹新,这使我们想起:即使在冬夜最静寂的时候,自然界的生物没有一个钟头不在活动,它们还在雪上留下痕迹。把院门打开,我们以轻快的脚步跨上寂寞的乡村公路。雪干而脆,脚踏上去发出破碎的声音;早起的农夫,驾了雪橇,到远处的市场去赶早市。农舍窗上虽然积雪很多,但是屋里的农夫已经早把蜡烛点起,烛光孤寂地照射出来,像一颗暗淡的星。树际和雪堆之间,炊烟也是一处一处地从烟囱里往上飞升。

       大地冰冻,远处鸡啼狗吠;从各处农舍门口,也不时地传来丁丁劈柴的声音。空气稀薄干寒,只有比较美妙的声音才能传入我们的耳朵,这种音听来都有一种简短的可是悦耳的颤动。脚下的土地,铿锵有声,如叩坚硬的古木;一切乡村间平凡的声音,此刻听来都美妙悦耳;树上的冰条,互相撞击,其声辞琮,如流水,似妙乐。大气里面一点水分都没有,水蒸气不是干化,就是凝结成冰霜了,空气十分稀薄而似有弹性,人呼吸其中,自觉心旷神怡。天似乎是绷紧了的,往后收缩,人从下向上望,很像处身大教堂中,顶上是一块连一块弧状的屋顶;空气中闪光点点,好像有冰晶浮游其间。这里的寒气,虽然其冷入骨,然而质地清纯,可提神,可清肺;我们不能把它认为是冻结的雾,只能看作是仲夏的雾气的结晶,经过寒冬的洗涤,越发变得清纯了。

       太阳最后总算从远处的林间上升,阳光照处,空中的冰霜都融化,隐隐之中似乎有铙钹伴奏,铙钹每响一次,阳光的威力逐渐增加;时间很快从黎明变成早晨,早晨也愈来愈老,很快地把西面远处的山头,镀上一层金色。我们匆匆地踏着粉状的干雪前进,因为思想感情更为激动,内心发出一种热力,天气也好像变得像十月小阳春似的温暖。假如我们能改造我们的生活,和大自然更能配合一致,我们也许就无须畏惧寒暑之侵,我们将同草木走兽一样,认大自然是我们的保姆和良友,她是永远照顾着我们的。

       大自然在这个季节,显得特别纯洁,这是使我们觉得最为高兴的。残干枯木,苔痕斑斑的石头和栏杆,秋天的落叶,现在被大雪淹没,像上面盖了一块干净的毛巾。寒风一吹,无孔不入,一切鸟烟瘴气都一扫而空,凡是不能坚贞自守的,都无法抵御;因此凡是在寒冷荒僻的地方(例如在高山之顶),我们所能看得见的东西,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因为它们有一种坚强的淳朴的性格——一种清教徒式的坚忍。别的东西都寻求隐蔽保护去了,凡是能卓然独立于寒风之中者,一定是天地灵气之所钟,是自然界骨气的表现,它们具有和天神一般的勇敢。空气经过洗涤,呼吸进去特别有劲。空气的清明纯洁,甚至用眼睛都能看得出来;我们宁可整天处在户外,不到天黑不回家,我们希望朔风吹过光秃秃的大树一般吹彻我们的身体,使得我们更能适应寒冬的气候。我们希望借此能从大自然借来一点纯洁坚定的力量,这种力量对于我们是一年四季都有用的。

(有删改)

问答题

这篇文章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试作简要分析。(4分)

【正确答案】

这篇文章以“我”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描写冬日景致。文章第一段写“我”在室内所见的雪景;第二、三、四段写“我”冬日漫步所见到的景象;最后一段写“我”对冬景的感受。

【答案解析】
问答题

文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4分)

【正确答案】

比喻。作者把土地的声音比作叩坚硬的古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土地的活力;将树上冰条撞击的声音比作“流水”“妙乐”,生动形象地表现其悦耳动听的特点。这些描写都突出了冬天的生命力。

【答案解析】
问答题

为什么“我们”在寒冷荒僻的地方所能看得见的东西,都是值得尊敬的?(2分)

【正确答案】

①它们能坚贞自守,抵御严寒的侵袭;②它们身上有一种坚强的淳朴的性格;③它们身上集中了天地灵气,表现出自然界的骨气。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