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出版社严格贯彻落实“三审制”的原因及必要性。
由初审、复审和终审三个审级组成的审稿制度,称为“三级审稿责任制度”或“三审责任制度”,简称“三 审制”,这是我国出版单位长期以来一直实行的审稿制度。初审,应由具有编辑职称或具备一定条件的助理 编辑人员担任;复审,应由具有正、副编审职称的编辑室主任一级的人员担任;终审,应由具有正、副编 审职称的社长、总编辑(副社长、副总编辑)或由社长、总编辑指定的具有正、副编审职称的人员担任 (非社长、总编辑终审的书稿意见,要经过社长、总编辑审核)。三个环节缺一不可。三审环节中,任何 两个环节的审稿工作不能同时由一人担任。
(1)出版社严格贯彻落实“三审制”的原因
①负责三级审稿的人员各自具有不同特点和不同的优势,能发挥各自的作用。
普通编辑有一定专业特长,且可以用较充裕的时间投入一本书稿的审读,从宏观到微观认真细致地审核; 编辑室主任一级人员通常都有比较丰富的审稿经验,熟悉各种相关专业书稿容易存在的共性问题;总编辑 应该有比较高的政策水平和大局观。这样,不同特长的三级审稿合起来,有利于形成一种完善的审稿程 序,可以有效地调动与合理地运用出版单位各个层次的人力资源,既让出版社每个编辑人员都有用武之 地,又能尽量保证对稿件判断、评价的客观性,最大限度地避免由于某级审稿者的知识不足或责任心不强 或工作疏漏而导致的偏差、失误。
②三审制利用程序上的交叉互补、递进制约来减少审稿工作的失误,在提高出版物质量、优化出版物产品 结构、保证出版方向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审稿分为三级,前一级对后一级负责,互相监督,互相制约,可以增强编辑人员的责任意识;同时由于各 级审稿者在审稿过程中看问题的角度和侧重点各异,不同审读者的意见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借鉴,集思广 益,使审读意见更加全面深刻,对原稿的价值评判更加客观。三审依照初审—复审—终审的次序循序递 进;前一审级对后一审级负责并以本审级的意见为后一审级的审稿提供基础,后一审级对前一审级制约并 以本审级的意见对前一审级的审稿结果做出评判与补充。
(2)实行“三审制”的必要性
①决定稿件取舍,为文化传播把关。
作品主旨是否符合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品内容是否具有学术或艺术价值,作品表现形式是否符合出版 规范、适合消费者的口味、适应市场的要求,是决定该种作品转化成出版物后是否得以生存及生存期长短 的主要因素。因此,审稿中的判断特别重要。
从决定稿件取舍这一点来看,“三审制”为文化传播把关的作用表现在两方面:
a.发现好作品并保护它“出关”
对于那些好作品或是基本方向正确却存在某些不足的作品,通过审稿者的审读,应该大力扶持,热情帮 助,在肯定的基础上指出存在的问题,帮助作者予以补正。
b.鉴别坏作品并阻止它“过关”
对于那些坏作品,审稿者则应该坚决摒弃,决不能被其所标榜的“新”、“异”或者“卖点”、“畅销”之类的“特 点”所迷惑而网开一面。决定稿件“生杀予夺”的审稿者,一定要坚决按照“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 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做好对稿件的评价与选择工作。
②提出修改意见,提高稿件质量。
对稿件内容质量进行把关并做出评价,是审稿工作最为基本的内容。三审制可从政治性、思想性、科学 性、知识性和独创性方面对稿件的内容质量加以衡量和评估,多一些保障。三审制通过审稿者的“挑剔”及 与作者的沟通,并经过作者的修改,原稿中的疏漏、偏差才可以最大限度地在加工整理之前得到改正,稿 件的质量水平才有可能进一步提高。
审稿工作虽然不能越俎代庖地进行具体修改,但可以为稿件质量的提升指明方向。提出建议的过程,是审 稿者以原稿为基础进行艰苦的创造性劳动的过程。
③发现创作人才,扩大作者队伍。
审稿者既要善于从众多的稿件中挑选出优秀的作品,在发现优秀作品的同时发现优秀的人才,又要透过各 类“舍掉”的稿件发现优秀的创作人才,并与这些作者保持经常联系,对他们着力进行扶持。这样才能使作 者队伍不断壮大,并保持较高的总体水平。
总之,三审制是出版单位必须严格坚持的基本制度,任何时候都不能减少审级,各个审级的责任也不能互 相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