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题

案例:瑶瑶和果果正在玩“小医生”的游戏,瑶瑶穿着白大褂,脖子上挂着听诊器,手里拿着装有针筒、温 度计的医药箱,这时,只见果果抱着一个玩偶娃娃来到“小医院”,指着娃娃的对瑶瑶说:“她肚子疼。”瑶 瑶看了看果果,用手指着娃娃的肚子问:“是这里吗?”果果点了点头,只见瑶瑶随手从医药箱里拿过针筒 对着娃娃的肚子就打了下去……这时果果说:“不是打这里的,要打手上。”
问题:

问答题

说明瑶瑶和果果正在玩什么类型的游戏?为什么?

【正确答案】

瑶瑶和果果正在玩角色游戏。理由如下:
① 色游戏的内涵
角色游戏是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3岁前的儿童以模仿动作为满足,3岁以后的儿童已不满足 于简单地模仿动作了,而对扮演角色感兴趣,并逐渐进入角色,对现实生活中各种角色的认识和情感体验 逐渐加深,角色游戏也就随之出现了。
② 角色游戏的特征
a.幼儿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印象是角色游戏的源泉
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再现活动,游戏主题、角色、情节、材料的使用均与幼儿的 社会生活经验有关。如在“医院”的角色游戏中,幼儿扮演医生,用听诊器给人看病,往往并不能正确地使 用听诊器,会出现病人说头痛则听头,说肚子痛则听肚子,说脚痛则听脚;也有的幼儿会一边打针一边说:“小朋友,别害怕,阿姨轻轻地打”“小朋友,真勇敢!”等等。
b.想象活动是角色游戏的支柱
角色游戏过程是创造性想象的过程。在角色游戏中,创造性想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游戏角色的 假想(以人代人),如扮演妈妈、老师、司机、经理等幼儿生活中熟悉的人物。幼儿运用各种材料,通过 语言、表情、动作等表现自己对这些角色的认识与体验。二是对游戏材料的假想(以物代物)。在角色游 戏中,幼儿常常以一种物品代替另一种,还能一物多用。如用纸条当“面条”,用小积塑片当“饭”,用冰棒 棍当“筷子”等。同样一种物品在不同游戏中可以充当不同的东西,如积塑条可以是老爷爷的“拐杖”,可以 是火车的“铁轨”,可以是护士的“注射器”,还可以是警察叔叔的“警棍”等。三是对游戏情景的假想(情景 转换)。幼儿常常通过一个或几个动作和想象,将游戏情景进行浓缩或转换,如玩娃娃家,妈妈一摸孩子 额头,“呀!小孩发烧了,送医院吧。”结果抱着孩子在院子里走一圈回来了,说打针了,孩子病好了。
案例中的瑶瑶和果果正在玩“小医生”的游戏。“瑶瑶穿着白大褂,脖子上挂着听诊器,手里拿着装有针筒、 温度计的医药箱,这时,只见果果抱着一个玩偶娃娃来到‘小医院’……”瑶瑶扮演医生,果果扮演来看病的人,两人靠着想象扮演现实生活中的活动,所以正在做角色游戏。

【答案解析】
问答题

从游戏活动的特征来分析此案例的幼儿行为。

【正确答案】

著名教育家杜威说幼儿阶段“生活即游戏,游戏即生活”。对于学前儿童来说,除了吃饭、睡眠等生活 活动之外,一日生活中的主要时间就是在游戏。甚至生活活动也是以游戏的方式来进行的。他们搭积木、 玩沙子,扮成妈妈的样子哄娃娃睡觉等,这些都是游戏。
① 游戏是自发的、自愿的,儿童每天都在自发地进行游戏。不需要大人在旁边督促,儿童都会主动地进行 游戏。案例中的瑶瑶和果果正在玩“小医生”的游戏,没有大人的监督,完全是他们自发自愿的。
② 游戏是自由自在的儿童在游戏的时候没有规定的模式。他们会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喜好选择不同的游戏。 在游戏中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内心,尽情显露内在的潜力。瑶瑶和果果玩的“小医生”游戏,是靠着 想象扮演现实生活中的活动,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内心,尽情显露内在的潜力。
③ 愉快的游戏不同于劳动,它没有劳动的物质目的,而以参加游戏活动的过程和取得游戏结果的愉快为目 的。对于儿童来说,游戏是一种享受。在游戏中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探索周围事物。瑶瑶和 果果的行为没有物质目的,纯粹是玩,是享受。
④ 游戏是充满幻想和创造的儿童在游戏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创造不同的玩法。如儿童在玩沙、 玩泥的时候,他们会想出不同的玩法,并且玩得津津有味。游戏就是玩,是“假装的,不是真的”。游戏的 假想性是以模仿现实生活的某一个侧面为基础,但又不是照样模仿,而是加入了人的想象活动。瑶瑶和果 果玩的游戏是靠着想象扮演现实生活中的活动,他们可以随意创造游戏的玩法和游戏内容。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