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4日山西省运城市小学语文学科面试真题)
1.题目:囚绿记(节选)
2.内容:
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芽苗,蕈菌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拔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以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
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基本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绿”的意义;
(3)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刚刚欣赏了北国的秋色,在饱尝了故都的秋味之后,大家一定意犹未尽,对于北方的风光,还恋恋不舍,尤其对于北京这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还有很多期待。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一篇同样是描绘北平景色的文章──《囚绿记》,体会一下作者深沉的“爱绿”之情。【板书题目】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朗读。
2.理清思路,思考问题,作者在这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囚绿。【板书:囚绿】
(三)深入研读
1.作者为什么对“绿”如此挚爱,又为何要“囚绿”?
明确:作者在文中不吝笔墨地赞美了“绿”。比如:绿色是多么宝贵啊!它是生命。看到这里我就联想到欧亨利的一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不幸患上肺病的琼珊,心情低落。她说,等到那最后一片常春藤落叶的时候自己将死去。画家老贝尔曼为挽救她年轻的生命,在一个暴风雨之夜将象征着希望的“最后的叶子”画在了墙上,而他自己却因着凉死于肺病。老贝尔曼为了爱而死,为了生命而死,可算死得其所,而那最后一抹绿留给生者的是生活的希望,是战胜困难的勇气。【板书:勇气】
2.文章中采用了象征手法,找出来分享给大家,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联系当时中国的现实情况,我们对“绿”的认识应该更进一步,它的不屈,它的顽强正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在预习课文的时候我们知道,作者正是因不屈于日本宪兵的迫害而遭酷刑逝世。作者对“绿”的歌颂正是对中国人民在敌人的铁蹄下不屈不挠精神的颂赞。一篇文章文质优美固然重要,但好的文章贵在立意,它一定是充满着时代气息,并结合了作者鲜明的写作个性,能够撩拨起人们的阅读兴趣的,它往往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洗礼。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板书:象征——不屈精神】
3.作者“囚绿”后,“绿”有哪些变化,作者的情感又有怎样的变化?
明确:“囚绿”后,作者发现“绿”有点病损,有一些后悔和内疚,但仍不放走它。在这里,作者对“绿”既怨怒又爱怜,既欲开释又难舍的两难心态表现得很到位。【板书:绿病——两难】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上庄子的寓言故事:鲁国的郊外飞来一只很大的海鸟,鲁国国君很喜欢,就毕恭毕敬把这只海鸟迎进了太庙,演奏《九韶》这样庄严的音乐取悦它,准备了美酒给它喝,宰羊牛给它吃,每天用这样的礼节仪式供奉,结果呢?这只海鸟目光迷离,神色忧郁,郁郁寡欢,三天就死了。看完之后你有何感悟?
明确:面对人生百态,面对种种冲突,有多少时候我们站在了他人的立场考虑事情呢?很多的纷争往往就是因为站在自我的立场,用自己狭隘的眼光去判断评价,造成了诸多的格格不入。
(五)小结作业
小结:作者以他的生命唱出一曲绿色的歌,以不屈的意志去迎战敌人的刺刀。他通过对那一抹绿的歌唱,表达了对中国人民坚贞不屈精神的赞扬,同时引发了我们对现实的思考,无论怎样的境遇,我们都要克服生活的困难,像作者一样,用自己的生命照亮民族的心灵。
作业:对于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的做法你赞同吗?为什么?字数要求600字以上。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一:请回想下刚才所讲授的课文,说说你的教学的目标是什么?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了教学目标。
首先,对于知识与能力层面,我的教学目标是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学习象征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层面,我设计的目标是运用分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讨论总结时,可由文中的某些语句联系到本文的写作背景,进而加深学生对“绿”的认识,帮助他们理解本文的主题。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囚绿”后感情的变化,并对作者“囚绿”的行为进行探讨,提出爱的正确方式。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我的教学目标是感受作者“囚绿”后情感发生的变化,体会作者矛盾复杂的心态,理解爱的真谛。
以上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答辩题目二:语文教学中板书的作用是什么?
①突出重点难点,形成知识结构。
语文学科的知识,都不是杂乱无章的,知识与知识之间都有内在联系,而一则好的板书则能对教学内容删繁就简,抓主剔次,把教学重点、难点和知识点,串珠成线,结线成网,形成结构,使学生一目了然。
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精力。
板书图示中文字、符号、线条、简表、图形的组合和呈现时间、颜色的差异有着独特的吸引力,可给学生以极大的感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
③建立教学信息系统,易于巩固记忆。
板书用浓缩简练的文字、符号、线条、简表、图形反映教学的主要内容,形成具有逻辑联系、简明扼要而又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信息系统,把教材的多项内容涵盖其中,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以上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