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题

第二题

根据某市“十一五”基础测绘规划和市政府相关部门的需求,需对该市沿海、沿江的滩涂实施1:10000海岸以及水下地形测量。为该市围垦工程、港航建设、海洋资源利用等提供基础性测绘资料。

测区位于东经121°34´00"~122°09´00",北纬40°04´45"~40°23´30",包括该港口和附近地区、航道、锚地以及航行信息(水深、障碍物、干出滩、海岸线、海底底质、助航标志等)。测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季风气候影响明显。东部受大面积海洋水体的调节作用,西北到西南部群山环列,对冬季寒风侵袭起到阻隔作用,从而形成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的气候特征。多年平均气温17.3~18.3℃,夏季受太平洋副高压控制,天气晴热少雨,月平均气温在28℃,极端高值达40.5℃;7~9月的台风雨期,雨量大,强度大,降水量占全年的20%~28%,夏季盛行东南风,夏、秋季节多台风,一般风力在7~8级以上,有时风力达12级以上。本海区均属强潮区半日型潮流,大潮期间多数地区流速大于1m/s。属正规半日潮,一天两高两低现象明显。

项目任务是完成1:10000海岸以及水下地形测量,提供当地平均海平面基准下的高程数据、2000坐标系下的UTM坐标,并绘制海岸以及水下地形图。

任务日期为:自2010年4月15日开始,到2010年5月30日结束。

(1)已有的资料准备。

①测区内已有1:10000的地形图,可作为控制网设计、选点用图;

②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

③长期验潮站资料包括:布设了1、2两个潮位站,1站为长期验潮站,前期已经有13年的潮位观测资料:2站为短期验潮站。1站和2站间距离10km,两站间潮时和潮高的变化与其距离成比例。测量水域位于1、2站之间,水下地形垂直基准采用当地平均海平面(下见图)。

问答题

水深测量中,在码头外如何进行测深线的布设?____

【正确答案】

应从码头壁外1~2m开始,每隔图上2mm平行码头壁布设2~3条测深线。

【答案解析】

问答题

使用测深仪时,应测定仪器的总改正数。用校对法直接求测深仪总改正数的适用范围是什么?当用检查板进行校正时,测得检查板的深度读数为A(m),测深仪测得的深度读数为B(m),则总改正数如何计算?____

【正确答案】

适用于0~20m水深范围,总改正数为A-B(m)。

【答案解析】

问答题

本案例中1、2两点间如何进行深度改正?____

【正确答案】

依据案例材料可以很明显地看出,1、2两站的控制范围不能重叠,并且此时两站间潮时和潮高的变化与其距离成比例,两验潮站间的瞬时水深可采用直线分带法或时差法进行水位改正。

【答案解析】

问答题

海岸地形测量需要上交哪些资料?____

【正确答案】

海岸地形测量需要上交的资料包括:着墨原图,各种观测和计算手簿,仪器检验资料,高程透写图,图历表,透明纸接边图,助航标志一览表,其他。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