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社会学界的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帕森斯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的研究范式因为无法解释美国社会新出现的问题而遭到质疑。由阿尔弗雷德·舒茨在20世纪30年代开创的现象学社会学,在60年代以来开始在西方社会学理论界引起注意。 (1)现象学社会学的理论来源 ①舒茨的社会行动理论是建立在对韦伯理论的深挖和批判的基础之上的,它既是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理论建构的起点,同时也是现象学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舒茨同意韦伯关于“价值中立”和“理想类型”等重要概念的定义以及建立“理解社会学”的宏伟目标,同时还赞同韦伯将“个体的行动”作为研究社会世界各种复杂社会现象最基本的起点,然而,韦伯的理论也有明显的局限,比如韦伯将个体的意义行为作为社会学分析最基本的单位和要素,这在舒茨看来是有问题的。韦伯的不足还在于没有指出“行为”与“行动”、行动之“主观意义和客观意义”之间的区别。因此,舒茨认为,首先应该对社会世界的现象学进行科学地阐释,将每一种意义结构进行化约和还原。只有对上述问题给予充分地解释和理解,理解社会学的基础和地位才能巩固。 ②柏格森的理论之于舒茨,既是舒茨建构个体行动与个体意识之间相连接的桥梁,同时也是舒茨由柏格森走向胡塞尔、由意识心理学走向现象学的桥梁。 a.柏格森对于科学的态度及其理论初衷与舒茨接近; b.柏格森对于传统哲学理性方法的批判吸引了舒茨; c.在康德和胡塞尔那里,舒茨没有发现其要寻求的问题的答案。他坚信柏格森关于意识结构的分析尤其是内在时间意识能够被用来作为对社会科学基本概念的阐释的基点。但是柏格森早期的著作并不包含一个有效的本体论,柏格森的方法与传统的哲学方法是不相容的。 ③舒茨从胡塞尔的现象学中吸收了许多重要概念和理论思想,主要包括: a.意向性。指意识总是有所指向,总是把自身指向某个内容,是对某个内容的意识。意向性是指意识与所指意识之间的关系。 b.现象学还原。第一,本质还原。即排除一切有关对象的“客观”存在性的判断,使其摆脱一般的时空结构观念的束缚(从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还原);第二,先验还原。即排除一切人类学和心理学对于意识的说明的影响,转向对作为本质的纯粹直观的意识分析。 c.互动主体的生活世界。日常生活世界是一个知觉世界,在它之前还有一种更基本、更原初的直觉世界,即纯粹经验世界或原初生活世界。这个世界是一切存在的总根基,是先验的。 ④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思想有着多重的思想来源,舒茨的理论背景中绝不只是有韦伯、柏格森和胡塞尔。事实上,舒茨到美国以后,还非常注意从马克斯.舍勒、海德格尔和萨特等受胡塞尔现象学影响的哲学家那里吸收营养,同时他还从符号互动论的几个代表人物那里找到了相近的理论旨趣,并用它们来补充和完善他自己的社会学理论。 (2)现象学社会学的理论目标 ①现象学社会学在理论上提出的基本问题,是怎样使按照自然科学方式建立起来的“社会学”在整体上不致成为一桩错误的事业,以及怎样选择一种研究社会现象的方式使之更富成效。它力求选择一种使自己植根于社会现象独特性的基础,强调这一独特性要求使用有别于自然科学的方法。这种方法论使它关注社会现象的意义特征,但不流于无法检验的直觉。 ②在理论上,舒茨通过对生活世界、主体间性、行动、设计与角色、多重实在等概念的论述,描述了日常生活世界的结构及其基本形式。他的整个学术活动的主要部分用于研究每天运转不息的日常世界的意义构成。从现象学社会学的观点来看,由常识和日常生活构成的人类世界是最高的实在,这个世界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一切都是主体间性的。 ③在方法上,现象学社会学对按自然科学理想建立的传统社会学持批判态度,认为这种社会学历来忽视人们日常生活赖以建立的基质构造,轻信自然观点把社会现象视为自然事实而加以研究,其根本弊病在于它混淆了自然科学对象和社会科学对象之间的本质差异。舒茨借用了现象学这一概念,提出“自然态度的悬置”方法,他的用意是把对这个世界的怀疑“悬置”起来存而不论,以便社会科学研究者更接近于生活世界本初的、最高的实在,从而理解这个由多重实在组成的日常世界的意义结构。 ④舒茨把重新建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释自己世界的方式规定为现象学社会学的任务。他把自己的观点称为“自然态度构成的现象学”,实际上它是一种用自然观点研究社会的“社会学的社会学”,即关于人类社会怎样才是可能的知识的社会学。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