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全会提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完善立法体制,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对立法工作中重大问题决策的程序,健全有立法权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依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立法项目征集和论证制度,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
材料2 全会提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必须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推进严格司法,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在司法调解、司法听证、涉诉信访等司法活动中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完善检察机关行使监督权的法律制度,加强对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法律监督,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绝不允许法外开恩,绝不允许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
材料3 全会提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体系。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法律渠道。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摘编自《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
问答题 结合材料1谈一谈如何理解“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答案要点]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这是由宪法的特征以及宪法在建设法治国家中的地位与作用决定的。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所以要建设法治国家,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同时,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依宪执政,即要依照宪法治国理政。宪法至上,是实现法治国家最基本的要素,也是目标。只有实现依宪执政才能使宪法至上成为现实,才能使人权得到确实的尊重和保障,才能使司法机关能够独立公正的行使司法权,才能规范政府权力的行使、防止权力的滥用即“把权力关进笼子里”。进而,依法治国的要求才能够全面得以落实。总之,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
问答题 结合材料2谈一谈应当如何守护司法的公平正义。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答案要点]
司法公正要求以公开促公正。公开透明才能公道公正,暗箱操作则会问题丛生。所以,应当继续加大司法公开力度,完善公开审判和公开执行制度,让司法公正成为人们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东西。正如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让老百姓从每一个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和正义”。
以完善体制促进司法公正。科学规范的体制和制度,是阻止金钱、权力、人情干扰司法公正的隔离墙。近年来,我国司法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推出一系列措施,向着“公正、高效、权威”的目标迈进。下一步的关键,是按照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同时,还需要进一步确立司法权威和提升司法公信力,尽最大努力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司法没有权威的国家不能称为法治国家,因为司法是解决所有矛盾纠纷的最后一道防线。
维护公平正义不只是司法部门的事情,全社会都应树立法治观念,增强遵法守法用法意识,自觉做公平正义的守护者。各级政府应依法行政,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广大群众要依法维护自身权益,不断提高学习运用法律的能力、避免在维权的同时违法。社会舆论应依法、客观公正地进行监督,努力防止“权力”伤害“权利”现象的发生。
问答题 结合材料3谈一谈树立法律权威对于建设“法治中国”的意义。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答案要点]
法律权威是就国家和社会管理过程中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是指法律的不可违抗性。法律权威意味着:法律在众多社会规范中居于主导地位,不得以政策、道德和习俗等社会规范代替法律;社会主体的一切行为都要以法律为最高权威。社会主义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具有权威和尊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同时,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还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的核心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法律权威是国家稳定的坚实基础,树立法律权威对于建设“法治中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