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

20世纪30年代后期,中国在经济上经历了从为全国的抗日战争作准备向建立战时经济体制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5年前后,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四川、云贵等地区的主要工业资源的调查和开发,陆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并停办、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改善设备,统一制式,增加生产。政府还进一步整修旧公路,修筑新公路,开辟航空线。1936年通过的1937年度军费预算,在普通军费预算4.12亿元的基础上,增加了国防建设专款2.22亿元,使整个国防预算达到6.34亿元。总之,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在一定程度上为以后的全国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材料二 全国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平时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从1938年起,国民

问答题

(1)据材料一,概括国民政府在经济上为抗战所作的准备。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的历史背景。

【正确答案】

准备:发展内地军工企业;改善交通;增加国防建设费用。

背景: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答案解析】
问答题

(2)据材料二,指出国民政府为抗战所采取的新的经济举措。

【正确答案】

举措:建立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统制经济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内迁。

【答案解析】
问答题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的经济举措所带来的影响。

【正确答案】

影响:提供了长期抗战的经济支持;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改变了全国工业的布局;造成了官僚资本的膨胀;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