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5日甘肃省兰州市小学语文学科面试真题)
1.题目:《土地的誓言》
2.内容: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
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
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不管我走到哪里,即使我睡得很沉,或者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都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
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
这种声音是不可阻止的,是不能选择的。
这种声音已经和我的心取得了永远的沟通。
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
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这个我是知道的,我常常把手放在大地上,我会感到她在跳跃,和我的心的跳跃是一样的。
它们从来没有停息,它们的热血一直在流,在热情的默契里它们彼此呼唤着,终有一天它们要汇合在一起。
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
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
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我吃过我自己种的白菜。
故乡的土壤是香的。
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扬。
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
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
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
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辗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没有人能够忘记她。
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
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夜夜我听见马蹄奔驰的声音,草原的儿子在黎明的天边呼唤。
这时我起来,找寻天空中北方的大熊,在它金色的光芒之下,乃是我的家乡。
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
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
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九一八”十周年写。
基本要求:
(1)按第二课时进行讲解;
(2)重点把握本文的思想情感;
(3)设置互动环节。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也知道了这篇课文的大致内容。那么,作者到底是如何将自己对故土的深情寄寓在文中,进而抒发情感的呢?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走进《土地的誓言》,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文,找出文中描写了哪些故土的景物。
明确:白桦树、蒙古狗、高粱、山雕……田垄、柳条……。
【板书:白桦树、蒙古狗、高粱、山雕、田垄、柳条】
(三)深入研读
1.文章中的提到的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白桦树:标直漂亮;蒙古狗:深夜嗥鸣、凶猛刚健;高粱:红彤彤;土地:黑色、健康;山雕:斑斓;鹿群:飞驰如风……
田垄:香气弥漫、笑语欢声;柳条:如烟似雨……
这些景物都是丰饶美好的。
【板书:丰饶 美好】
2.想到拥有这些景物的故土时,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小组讨论)
明确:作者总是被故土的各种声音所缠绕。不管他走到哪里,即使睡得很沉,或者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作者都会沉浸在这些声音中,并产生应该回到故乡去的念头。故土的种种声音已经和作者的心取得了永远的沟通。作者对故土是深切热爱着的。【板书:热爱故土】
3.再次朗读课文,思考故土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如何?哪些话体现得最明显?(自由发言)
明确:在作者心目中,故土就像是生养自己的母亲,那里的一切都是丰饶美丽的,那里一草一木的命运都时刻牵动着作者的心。为了故土的解放和胜利,为了守护故土,作者将拼尽所有力气,无怨无悔。“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这些话都是作者对“她”——故土的表白,是作者赤子之心的袒露。同时,也包含着作者对侵略者的无限愤恨。【板书:守护故土】
(四)巩固提高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还学过哪些爱国的文章?
明确:《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主要写了少年周恩来在看到中国民众被洋人欺负,且无处申诉的境况之后,深受震撼,从而立下远大志向,即为了中华的崛起与复兴,为了中国民众不再受洋人的欺负而努力读书。
(五)小结作业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了“九一八”事变之后,我国东北国土的沦丧,以及一大批东北青年的爱国情怀。同时,我们也能从中体会到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现有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更多的贡献。
作业:课下,请同学们再去搜集“九一八”事变中的爱国故事。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一:这篇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对故土美丽模样的回忆,联想到如今被外强侵略的境遇,由此发出的慨叹与悲愤之情,表达了誓与故土、国家共存亡,以及为了故土的解放愿意拼尽所有的情感。全文共两段,每段为一部分。第一部分写了故土的白桦树、高粱、土地、蒙古狗、山雕、鹿群等景物,第二部分通过回忆自己儿时在故土的愉悦经历,描写了故土的丰饶与美丽,以及自己对故土的热爱,对故土遭遇侵略的愤慨。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答辩题目二:请谈一谈你对《土地的誓言》的认识。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篇用“她”来代指故乡,充满了浓厚的热爱故土和爱国热情。“九一八”事变之后,作家端木蕻良以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以及立誓解放故土的责任担当,一气呵成写下了这篇浓郁的抒情散文。文章看似包含了非常多的物象,实则结构清晰、情感明确,两大段内容犹如一副对仗工整的长对联,将作者积压在胸腔内的如火的热情毫不掩饰地喷洒了出来。
而且,面对国土的沦丧,作者的情感是一种具有共同性的情感,是广大东北民众都具有的情感。所以,读来更具有感染力,也更能让人产生共鸣。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