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一)资料一中可能有4个不合理之处:
(1)2008年应收账款的年初数合计应为17747,而不是18023,这表明2008年初应收账款余额可能存在高估;
(2)2008年末一年以内账龄的应收账款余额与2007年相比上升了40.18%,如此大幅度的上升与“2008年度销售情况好于上年”不符;一般情况下,产品的销售情况越好,发生的赊销业务越少。这表明X公司2008年一年以内应收账款的余额可能存在严重的高估;
(3)2007年末应收账款平均账龄为1.4年,2008年末上升为1.6年,这与“货款回收期缩短”的情况明显不符。一般地,货款回收期越短,平均账龄越小。
(4)2007年末2~3年及3年以上应收账款年末余额之和为2454+1525=3979(万元),小于2008年末3年以上应收账款的余额3980万元。在X公司2008年度没有发生并购及债务重组的情况下,这种情况是不应当发生的。这表明X公司的2008年末应收账款余额可能存在高估。
(二)与资料一相比,资料二有1个可能的矛盾之处:
资料二显示,与2007年度相比,2008年度甲产品的销售量上升了(5800-5600)÷5600=3.57%,乙产品的销售量上升了(70500-55000)÷55000=28.18%,这说明甲、乙两种产品的总销售量上升的幅度应介于3.57%到28.18%之间,但X公司两年间与甲、乙两种产品相对应的1年以内账龄的应收账款的余额上升了(9876-7045)÷7045=40.18%。从逻辑上讲,在2008年甲、乙两种产品销售情况明显好于上年的情况下,应收账款上升的幅度应低于销售量的上升幅度,而X公司的资料显示的情况的恰好相反。
(三)资料三中可能存在6个不合理之处:
(1)是X公司将“土地”使用权计入固定资产项目中,违反了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按规定,土地使用权属于无形资产项目。这一不合理之处将导致X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净值的虚增和无形资产摊余价值的虚减。
(2)是在本年土地使用权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土地使用权项目的年初余额与年末余额均为472万元,属于明显的不合理之处。按规定,土地使用权作为无形资产应采用分期平均摊销的方法予以摊销。如果按规定进行了摊销,土地使用权的年末余额应小于年初余额。这一不合理之处将导致X公司2008年末资产总额的虚增和谈年度利润总额的虚增。
(3)“累计折旧—土地”的本年增加数为15万元,这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土地使用权不提折旧(应按土地使用权的使用年限进行平均摊销)的规定,但这一问题可能并不影响当年的净资产—无论是摊销还是折旧,都将减少当年的净资产。
(4)是“固定资产原价—房屋及建筑物”的本年减少数为21万元,小于“累计折旧—房屋及建筑物”的本年减少额31万元。根据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考虑固定资产净残值率这一因素后,即便这些减少的房屋及建筑物已提足折旧,其累计折旧数也应小于相应的固定资产原价。其可能原因包括:房屋及建筑物中可能存在账存实亡的现象,低估了房屋、建筑物当年的减少数额,高估了此类固定资产的折旧减少额。在前两个情况将导致本期固定资产原值与净值的增加,后一个情况将导致本年费用的增加或利润的减少。
(5)是2008年X公司各类固定资产原值合计数为59550万元,但表中资料的合计数为59850万元,两者相差300万元。这一问题可能属于错误,也可能属于舞弊。其后果是虚增本年固定资产的原值与净值。
(6)是2008年X公司累计折旧本年增加数合计应为3134万元,但资料中的数额为2134万元,两者相差1000万元,导致累计折旧年末数减少1000万元,当年净资产及利润总额均虚增1000万元。
(四)根据资料二可以得出:甲产品2007年产量=2007年期末余额-2007年期初余额+2007年销售量=600-200+5600=6000(件);类似地,甲产品2008年产量=400-600+5800=5600(件);乙产品2007年产量=4500-3000+55000=56500(件);乙产品2008年产量=2500-4500+70500=68500(件) (见下表)。
甲产品产量 | 乙产品产量 |
2007年 | 2008年 | 2007年 | 2008年 |
6000 | 5600 | 56500 | 68500 |
根据以上结果,资料四中存在或可能存在以下7个不合理之处:
(1)2007年,X-型固定资产原值÷甲产品产量=3350÷6000=0.56,2008年,此比率上升为3450÷5600=0.62,表明X公司2008年度闲置的X-型设备可能有所增加,或可能存在账存实亡情况。前一种可能性与X公司2008年初新增X-型设备是矛盾的。
(2)2007年末,X-型设备的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原值=2680÷3350=80%,2008年末,这一比率为上升为2970÷3450=86%。基于X-型设备的预计使用年限为10年,预计净残值为0,到2008年末,未更换的X—型设备的累计折旧占这部分固定资产原值的比例应为90%;(2008年初)新增的X—型设备的累计折旧与其相应原值的比应为0.1,从而全部X—型设备的累计折旧占原值的比率应为(3250×0.9+200×0.1)÷3450=85.36%,两者相差86%-85.36%=0.64%,相当于0.64%×3450=22.08(万元)。虽然相差的金额不大,但说明X型固定资产的折旧计提方面可能存在错误。
(3)X-型设备本期减少额一项中,注销的设备原值为100万元,而相应的累计折旧仅为10万元。这是不正常的。
(4)Y-型设备的原值自购买后一直没有发生变化。2007年,Y-型设备原值÷本期产品产量=5350÷56500=9.47%;2008年,此比例为5350÷68500=7.81%,下降了1.66%。在2007年Y-型设备已满负荷运行的情况下,该比例2008年继续下降是不正常的。
(5)由于预计使用期限为8年,预计净残值仍至为0,在采用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的情况下,Y-型2008年应计提的折1日为5350×6÷36=891.67万元,而实际计提了591万元,两者相差达到300.67万元。这说明Y-型设备可能存在着严重少提折旧的情况。
(6)X公司X-型及Y-型设备的原值占该公司“设备类”固定资产原值的比例仅为(3350+5350=8700)/(18582+10008=28590)=30.4%,这与X公司以生产甲产品和乙产品为主要产品的情况严重脱节;这意味着X公司在其他通用设备和专用设备中可能存在严重的高估。
(7)2008年,X公司设备类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的增加额为865+1041=1906(万元),占该类固定资产原值28590的比率为6.67%,说明这类固定资产的平均预计使用年限为1÷6.67%=15年,如果考虑到Y-型设备采用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按资料推测的预计使用年限还将更高。这与X-型设备预计使用年限为10年、Y-型设备的预计使用期限为8年的情况矛盾。
(五)针对资料五,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2008年后半年B材料的价格应为每公斤400×1.125=450(元),在均衡生产的情况下,推算的2008年应付B材料的款项为68500÷2×450=1541.25(万元)。这与X公司会计资料显示的1241万元相差了300余万元。此外,X公司2007年末B材料的应付账款占流动负债的比例为15%,2008年这一比例下降为12%。这些情况均表明X公司可能存在严重低估应付B材料款项的情况。
(2)低估应付账款包括三种可能的基本方式:
一是将应付某客户的款项均不入账;二是将应付某客户全部款项中的若干笔款项不入账;三是将应付某客户的各笔款项均入账,但各笔业务入账的余额均有所减小。
(3)第一种方式下,X公司不仅完全隐瞒了客户的应付账款,而且完全隐瞒了该客户的存在,函证的方式是无效的;第二及第三种方式下,X公司的账面资料包括了客户的部分信息。此时,无论X公司隐瞒该客户的若干笔应付账款,还是将已入账的金额减小,采取函证的方式是有效的。
(六)解答如下:
依据资料,可以得到X公司2007年和2008年甲产品和以产品的成本利润率、毛利率、存货周转率(见下表)。
年份 | 甲产品 | 乙产品 |
成本利润率 | 毛利率 | 存货周转率 | 成本利润率 | 毛利率 | 存货周转率 |
2007年 | 25% | 20% | 8 | 33.3% | 25% | 11 |
2008年 | 30% | 23.1% | 8 | 50% | 33.3% | 18 |
(1)对甲产品而言,依据2007年度存货周转率8和经审计认定的存货余额550万元,可以合理推断2008年度营业成本为550×8=4400(万元),与资料相符;进而,依据2007年度20%的毛利率和4400万元的营业成本,可以推断2008年度的营业收入为4400÷(1-0.2)=5500(万元),而不是资料列示的5720万元;最后,依据5500万元营业收入和4400万元的营业成本,计算的2008年成本利润率为25%,与2007年吻合。这表明,如果2008年的营业收入为5500万元,则前后两年的毛利率和成本利润率均吻合。这表明,X公司2008资料中甲产品的营业收入可能被高估了220万元。
(2)根据资料可以得出,X公司2007年度乙产品的成本利润率为33.3%,毛利率为25%,存货周转率为11;2008年,乙产品的成本利润率50%,毛利率为33.3%,存货周转率为18。其中,成本利润率及毛利率德上升与X公司主要产品前后两年的“成本、价格相当”矛盾。
(3)将X公司不应确认的乙产品的营业收入291万元折合为销售量,相当于高估销售量291×1.17÷1200=2838(件),从而相当于高估乙产品成本227万元;
进行调整后,2008年乙产品的营业收入为8100-291=7809(万元),营业成本为5400-227=5173(万元),乙产品的年末结存额为300+227=527(万元)。依据调整后的资料计算的毛利率(7809-5173)÷7809=33.75%,明显高于上年的25%,计算的成本利润率高达(7809-5173)÷5173=51%,明显高于上年的33%,存货周转率为 5173÷527=9.8,低于2007年。这说明调整后 X公司乙产品的营业收入中仍然可能存在着严重的高估或成本中可能存在着严重的低估。
(4)依据乙产品2007年的存货周转率(11)及经审计的2008年末存货余额(527万元),可以推断乙产品的营业成本为527×11=5797(万元),说明X公司乙产品的营业成本被低估了5797-5400=397(万元);如果按5797元的营业成本,可以得出2008年度乙产品的成本利润率、毛利率、存货周转率分别为(7809-5797)÷5797=34.7%,(7809-5797)÷7809=25.76%,5797÷527=11均与上年完全或基本吻合。这说明,注册会计师可以合理推断X公司2008年度乙产品的营业收入为7809万元,营业成本为5797万元。
(七)解答如下:
(1)X公司对货运服务业务的处理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X公司无须在其2008年度合并财务报表附注的“本公司与关联方的交易”部分披露X公司为D公司提供货运服务这一关联交易。这是因为,在合并财务报表中,企业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看待,集团内的交易应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予以抵销,无需披露。
(2)如果X公司占D公司所有者权益的比例为15%且不拥有实际控制权,则不应将D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此时X公司应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将其为D公司提供货运服务事宜进行披露。但所确认的收入金额不符合企业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
(八)解答如下:
X公司对销货退回事项的处理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该项销售退回事宜不应在2008年度合并财务报表附注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部分披露,而应调整2008年度财务报表。审计调整分录为:
借:营业收入 1000
贷:其他应付款—H公司 1000
借:存货—乙产品 900
贷:营业成本 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