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题

论述中央银行如何利用不同的货币政策工具来变动货币供给量。

【正确答案】

货币政策指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 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的政策措施。 货币政策的工具有公开市场业务、 改变贴现率、 改变法定准备金率以及道义上的劝告等措施。 这些货币政策的工具作用的直接目标是通过控制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 影响利率与国民收入, 从而最终实现稳定国民经济的目标。
(1) 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准备金的一种政策手段。 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稳定经济的最经常使用的政策手段, 也是最灵活的政策手段。 公开市场业务是逆经济风向行事的。 当经济风向显示出总支出不足, 因而失业有持续增加的趋势时,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进政府债券, 使政府债券价格提高到现有市场价格以上, 而债券价格的上涨就等于利率的下降。 同时, 商业银行准备金的增加会使活期存款多倍扩大, 活期存款即货币供给的增加也使利率下降。 利率的下降会引起投资上升,从而引起收入、 价格和就业的上升。 反之, 当经济风向显示出总支出过大, 因而价格水平有持续上涨的趋势时, 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卖出政府债券, 从而引起收入、价格和就业的下降。
(2) 再贴现政策。 通常把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的贷款称为再贴现, 把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称为再贴现率。中央银行可以根据经济情况改变再贴现率。当货币当局认为总支出不足、 失业有持续增加的趋势时, 就降低再贴现率, 扩大再贴现的数量以鼓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 刺激投资。 再贴现率的下降表示货币当局要扩大货币和信贷供给, 再贴现率的上升表示货币当局要收缩货币和信贷供给。 中央银行在降低或提高再贴现率时, 用控制银行准备金的办法迫使商业银行相应地降低或提高贷款利率。
(3) 改变银行准备金率。 银行准备金率是银行准备金对存款的比例, 由于这一比例是法定的, 因而又名法定准备金率。 中央银行可以在法定的范围内改变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准备金率来调节货币和信用供给, 如果要突破法定准备金率的最高限或最低限, 就必须请求立法机构授予这项权力。 改变法定准备金率被认为是一项强有力的手段, 这种手段由于影响太强烈而不常使用。 中央银行逆经济风向改变银行准备金率。 货币当局认为总支出不足、 失业有持续增加的趋势时, 可以降低银行准备金率, 使商业银行能够按更低的准备金率, 也就是按更大的倍数扩大贷款; 也使商业银行形成超额准备金, 超额准备金扩大了商业银行增加信用的基础, 增大了贷款能力。 反之, 货币当局认为总支出过多、 价格水平有持续增长的趋势时, 可以提高银行准备金率, 使商业银行必须按更高的准备金率也就是按较低的倍数扩大贷款, 也还使商业银行准备金不足, 从而减少了贷款能力。 不过, 目前西方国家一般不主张提高银行准备金率。
就重要程度而言, 再贴现政策虽然曾经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政策手段, 但是现在已被放在次要地位, 而公开市场业务则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政策手段。 银行准备率具有法律效力, 能对银行信用产生直接影响。 银行准备率的变动能直接造成超额准备金或准备金不足, 从而可以增强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率政策的效果。 因此西方学者认为, 法定准备率政策既能独立起作用, 又能作为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率政策的补充。 一般地说, 以上三项重要手段既可以单独运用, 又可以配合使用。 在通常情况下, 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率的配合来调节宏观经济活动水平,只有在特殊情况下, 才运用准备金率政策。
除了上述公开市场业务、 改变再贴现率和改变银行准备金率三种重要政策手段外, 西方国家的中央银行有时还采用一些其他的手段, 例如, 道义上的劝告、 选择性控制、 证券信贷的控制、 分期付款信贷控制和抵押信贷控制等。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