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小石潭记》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目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研讨与练习
    一、背诵全文,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二、仔细品味以下一段文字,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这种景致。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三、你已经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单元导语
    自然美景,幸福生活,人所向往;奇绝艺人,精湛技艺,令人赞叹。这个单元所选古诗文,有的记事,有的记游,有的状物,有的抒情。阅读这些诗文,能够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学习这个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课文导语
    柳宗元被贬谪到湖南永州后,常常探山访水,流连于自然胜境,以排解心中郁积的苦闷,写下了备受后人推崇的“永州八记”,本文为其中之一。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结合注释,通读全文,了解这篇游记的主要内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
    阋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级人数50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
    问题:
问答题   评析《小石潭记》的写作特色,不少于200字。
【正确答案】

(1)移步换景

  作者在移动变换中带领我们领略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讲述了发现小潭的过程,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在人们面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无不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了生机,却无人欣赏。而其清幽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发作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清幽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相互衬托,有力地表现出作者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彼时冷酷而黑暗的现实的不满。

【答案解析】

[考点] 古诗文评析能力

问答题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确立依据。
【正确答案】

[参考设计]

  (1)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积累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及文言虚词的用法。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以及对精彩语段的品读,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学习对自然景物人微观察、细致描摹的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并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确立依据

  根据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本文内容特点和八年级学生语文学习需求,确定了以上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并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及“通过诵读,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②《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新教材选编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③八年级的学生,通过将近两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具有必要的知识积累和文言基础,懂得一定的朗读技巧,但对于作者的心路历程和情感理解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仍需要着重培养和提高其自主探究、分析理解等方面的能力。因此,不同形式的诵读将贯穿整个授课过程,以读促学,以读生情,以读明理。

【答案解析】

[考点] 教学目标设计

问答题   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正确答案】

[参考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播放自然风光视频,创设情境。

2.导语:高山流水的旷远悠长让我们陶醉其中,让我们不得不叹服大自然的神奇。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现在,就由我带着大家一起去探访一处曾名不见经传的小石潭,让我们一起见证一种远离俗世的美。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齐读课题,明确本文文体。

2.走近作者柳宗元。

3.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4.借用工具书及课文注释,自主学习文言文词语,教师指导。

三、合作交流,研读赏析

1.出示思考题:课文写了小石潭的哪些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2.学生合作探究,任选角度发言展示。

(提示:生在回答时用“……把……景物的……的特点概括出来了”的句式回答)

点拔明确:

作者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景物特点:水清、石奇、树美、鱼乐、溪水蜿蜒、岸势参差,展现了小石潭的清幽美。

①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拔明确: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闻声绘形”“移步换景”的写法,在移动变化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如从奇形怪状的石头到青翠葱郁的树,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只用了四十个字,就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使动态与静态相生,活灵活现地写出了潭水的空明澄澈、游鱼的活泼可爱。

②文中的“动”与“静”

点拔明确:游鱼动静相宜,一会儿“怡然不动”,一会儿“俶尔远逝”,显得生动活泼。就小溪本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连用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③文中的“对比”与“烘托”

点拔明确: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鱼的活泼。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空”“无”,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四、品读课文,体味情感

1.“一切景语皆情语”,欣赏着如诗如画的美景,作者的心情怎样?在文中找出描写作者心情的句子。

2.生读课文,找出“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明确情感由乐转为忧。

3.师补充交代文章的写作背景,为学生解惑,让学生有更深的情感体验。

点拔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被贬的抑郁愤懑,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之感便又会流露出来。这种写景方法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4.配乐齐读:要求学生声情并茂,读出感情来。

5.穿越时空,对话柳宗元。(让学生说出劝解柳宗元的话)

五、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交流学习,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柳宗元当时的不幸和无奈,但也就是这不幸和无奈成就了一代文学大师。一千多年过去了,那曾经显赫一时的权贵早已无人知晓,真正被记住的名字是当年远谪山水的柳宗元,是那个踏遍谪居之地山水的柳宗元!让我们一起记住失意铸就的永恒经典吧!

六、作业布置

1.请搜集有关古代文人被贬官后创作的诗文作品。

2.模仿本文手法,写一篇景物描写的短文。(300字左右)

【答案解析】

[考点] 教学过程设计与教学内容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