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题   朱、陆“无极而太极”之辩的内容是什么?
 
【正确答案】(1)朱熹与陆九韶 最早和朱熹辩论“无极”“太极”的是陆九韶。陆九韶认为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讲“无极”是不符合儒家正统思想的,同时他还认为在“太极”之上加“无极”有叠床架屋之嫌。朱熹则维护周敦颐,认为无极是表示太极的抽象性,防止人把它理解成一个具体事物,这样它就不足以作为万事万化的根本;言无极不言太极,就会让人着眼于无,落入虚无空寂之中。从儒家来看,虚无空寂是不能作为万化的根源的。朱熹的解释也未必是维护周敦颐的原意,他把“无极而太极”解释成“无形而有理”,实际上是为了建立他的理本论。 (2)朱熹与陆九渊 第二年,陆九渊也加入了争论。争论的内容主要涉及“极”字的解释以及形而上、形而下的问题。 ①朱熹把“极”字理解成“至极”,“太极”也就是万理之总和,因为它究竟至极,无可名状,所以称其为太极。陆九渊则认为,“无极”二字出自道家,所以《太极图》是道家的东西,儒家经典中不讲“无极”。“无极”二字之有无并无关系,即使没有此二字,“太极”一样可以作为万化的根源。另外,陆九渊认为“极”字应该训为“中”,所以如果说“无极”就是“无中”的意思,显然这是与儒家思想不合的。陆九渊认为,《太极图说》是周敦颐早年的思想。在后来的《通书》中,他不再提“无极”的字样,以此反驳朱熹。 ②关于形而上与形而下的争论,朱熹由于坚持理、气的严格分界,所以他根据《易传》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话,坚持道和器的分界,认为不能把阴阳也当做形而上者,阴阳是气非道。而陆九渊则说:“《大传》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又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一阳已是形而上者,况太极乎?”也就是说,“一阴一阳”既然谓之道,道又是形而上者,所以阴阳当然也是形而上者。 ③二人的分歧实际上也是理学和心学分歧的表现。二程、朱熹都坚持阴阳为形而下者,后来的心学家王阳明、刘宗周则都认为陆九渊的看法是正确的。根本原因是:理学家都坚持理气的分界,把恶的来源部分归于气质,所以不会承认气为形而上者。而心学家往往肯定本来之气的善良品质,恶来自后天的习,所以自然会肯定阴阳为形而上者。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