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如何治疗ALL/ARDS?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1)原发病治疗:全身性感染、创伤、休克、烧伤、急性重症胰腺炎等是导致ALL/ARDS的常见病因。严重感染患者有25%~50%发生ALI//ARDS,而且在感染、创伤等导致的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中,肺常常也是最早发生衰竭的器官。目前认为,感染、创伤后的全身炎症反应是导致ARDS的根本原因。控制原发病,控制其诱导的全身失控性炎症反应,是预防和治疗ALL/ARDS的必要措施。
(2)呼吸支持治疗:
1)氧疗:ALI/ARDS患者吸氧治疗的目的是改善低氧血症,使动脉血氧分压(PaO 2 )达到60~80 mmHg。可根据低氧血症改善的程度和治疗反应调整氧疗方式,首先使用鼻导管,当需要较高的吸氧浓度时,可采用可调节吸氧浓度的文丘里面罩或带贮氧袋的非重吸式氧气面罩。ARDS患者常低氧血症严重,多数患者一旦诊断明确,常规的氧疗常无效,机械通气仍然是最主要的呼吸支持手段。
2)无创机械通气(NIV):无创机械通气可以避免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引起的并发症,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
3)有创机械通气:ARDS患者经高浓度吸氧仍不能改善低氧血症时,应气管插管进行有创机械通气。ARDS患者呼吸功明显增加,表现为严重的呼吸困难,早期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可降低呼吸功,改善呼吸困难。虽然目前缺乏RCT、研究评估早期气管插管对ARDS的治疗意义,但一般认为,气管插管和有创机械通气能更有效地改善低氧血症,降低呼吸功,缓解呼吸窘迫,并能够更有效地改善全身缺氧,防止肺外器官功能损害。
4)液体通气:部分液体通气是在常规机械通气的基础上经气管插管向肺内注入相当于功能残气量的全氟碳化合物,以降低肺泡表面张力,促进肺重力依赖区塌陷肺泡复张。研究显示,部分液体通气72小时后,ARDS患者肺顺应性可以得到改善,并且改善气体交换,对循环无明显影响,可作为严重ARDS患者常规机械通气无效时的一种选择。
5)体外膜氧合技术(ECMO):建立体外循环后可减轻肺负担,有利于肺功能恢复。
(3)ALI/ARDS药物治疗:
1)液体管理:高通透性肺水肿是ALI/ARDS的病理生理特征,肺水肿的程度与ALI/ARDS的预后呈正相关。研究显示,液体负平衡与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死率的降低显著相关,且对于创伤导致的ALI/ARDS患者,液体正平衡使患者病死率明显增加。应用利尿剂减轻肺水肿可能改善肺部病理情况,缩短机械通气时间,进而减少呼吸机相关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但是利尿减轻肺水肿的过程可能会导致心排出量下降,器官灌注不足。因此,ALI/ARDS患者的液体管理必须考虑到二者的平衡,必须在保证脏器灌注前提下进行。在保证血容量、稳定血压前提下,要求出入液量轻度负平衡(-500~-1000 ml/d)。为促进水肿液的消退可使用呋塞米(速尿),每日40~60 mg。对于存在低蛋白血症的ARDS患者,在补充白蛋白等胶体溶液的同时联合应用速尿,有助于实现液体负平衡,并改善氧合。
2)糖皮质激素:目前认为对刺激性气体吸入、外伤骨折所致的脂肪栓塞等非感染性引起的ARDS,早期可以应用激素。地塞米松60~80 mg/d,或氢化可的松1000~2000 mg/d,每6小时1次,连用2日,有效者继续使用1~2日停药,无效者迟早停用。ARDS伴有败血症或严重呼吸道感染忌用激素。
3)一氧化氮(NO)吸入:NO吸入可选择性扩张肺血管,而且NO分布于肺内通气良好的区域,可扩张该区域的肺血管,显著降低肺动脉压,减少肺内分流,改善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并且可减少肺水肿形成。临床研究显示,NO吸入可使约60%的ARDS患者氧合改善,同时肺动脉压、肺内分流明显下降,但对平均动脉压和心排出量无明显影响。但是氧合改善效果也仅限于开始NO吸入治疗的24~48小时内。两个RCT研究证实NO吸入并不能改善ARDS的病死率。因此,吸入NO不宜作为ARDS的常规治疗手段,仅在一般治疗无效的严重低氧血症时可考虑应用。
4)肺泡表面活性物质:ARDS患者存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或功能丧失,易引起肺泡塌陷。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能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减轻肺炎症反应,阻止氧自由基对细胞膜的氧化损伤。因此,补充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可能成为ARDS的治疗手段。目前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应用仍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如最佳用药剂量、具体给药时间、给药间隔和药物来源等,因此还不能将其作为ARDS的常规治疗手段。
5)重组人活化蛋白C(rhAPC):具有抗血栓、抗炎和纤溶特性,已被试用于治疗严重感染。ARDS的本质是全身性炎症反应,且凝血功能障碍在ARDS发生中具有重要地位,rhAPC有可能成为ARDS的治疗手段。但rhAPC治疗ARDS的Ⅱ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尚无证据表明rhAPC可用于ARDS治疗。当然,在严重感染导致的重度ARDS患者,如果没有禁忌证,可考虑应用rhAPC。
(4)纠正酸碱和电解质紊乱:与呼吸衰竭时的一般原则相同。重在预防。
(5)营养支持:ARDS患者处于高代谢状态,应及时补补充热量和高蛋白、高脂肪营养物质。应尽早给予强有力的营养支持,鼻饲或静脉补给,保持总热量摄取83.7~167.4 kJ(20~40 kcaL/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