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1)公民新闻在当下中国社会中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①公民新闻是普通公众搜集、报道、发布的新闻或信息,可以由个人也可以由集体完成,具有非专业性和开放性。它打破了大众媒体在新闻传播方面的垄断权。网络、新媒体、移动通讯等技术的发展是公民新闻报道得以出现和发展的物质条件。这些技术使得公民新闻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发布,在时效性上领先于传统媒体。公民新闻的表现形式多样,可以是对事件的报道,也可以是评论;可以是文字、图片,也可以是视频。 ②随着“与受众互动”、“鼓励受众参与”的传播理念在公民中的进一步渗透与推广,以及智能手机、数码相机、摄像机等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产品的进一步普及,我国民众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意识逐步加强,有些新闻线人开始自己采写、编辑或拍摄新闻报道。他们的角色也就从新闻线人转变成为了公民记者。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电脑、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以及网络媒体的逐渐兴起,我国的公民新闻终于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公民新闻也不再依赖于传统媒体所提供的平台进行才能传播。 ③我国公民新闻的发展还停留在初级阶段,成功的公民新闻网站、掘客等公民新闻的载体在我国至今还没有出现。不过,随着BBS论坛、博客、播客的迅速成长,以及微博的出现,我国公民新闻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活跃期。当将来,公民新闻让新闻成为全社会共同的声音,这势必会带来新闻业的一场革命。 ④媒介融合下的“公民新闻”仍有许多不足,但不能因为暂时的落后性就否定它的先进性。“公民新闻”的发展还任重道远。从技术层面上来说,媒介大融合使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界限消解,信息都在一个空前广阔的数字媒介平台上。而信息的共享,加快了“公民新闻”的信息处理过程,也减少了各家媒体单独采写所耗费的巨大成本;传输终端多元化,这使“公民新闻”与受众的关系更加紧密——媒体可以把同一信息通过不同渠道发往受众,扩大单一信息的传播面。这两点技术上的优势,决定了“公民新闻”将来发展的良好前景和跨越式的速度。 (2)网络舆论在当下中国社会中的现状发展趋势 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与此同时,我国手机网民数量快速增长。数据显示,我国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年增长率达18.1%,远超网民整体增幅。此外,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也继续提升,由69.3%上升至74.5%,其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稳固,但是手机网民规模与整体PC网民(包括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互联网的影响正逐步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工作、学习的各个角落。随着个人电脑的进一步普及、网络法制的完善、网络管理的日趋完善,必将大大推动大众对网络媒体的支持,使之成为公众舆论传播的首选媒介,成为真正的主流媒体。 ②网络媒体自由和开放的特点,为网民在网络社会表达愿望或诉求提供了快速便捷的平台和渠道。从个体来讲,由于参与到这个平台和渠道中的网民所属群体不同、地位不同和经历不同,他们关注的焦点和议论的角度也必然不同,这令网络言论呈现出鲜明的多元化倾向。 ③现今中国网民的愿望或利益诉求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对以政府为代表的公权力进行舆论监督;对造成负面影响的社会公共事件进行问责;对特定或者不特定的事件进行情绪宣泄,主要表现为就某一话题或事件表扬、批评、质疑等;社会特殊群体的权益维护。由于历史、体制或者机制问题的影响,导致社会部分特定群体的利益遭受重大损失,从而引发网络维权事件。 ④经过数年的发展,网络舆论的影响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虎照门”到汶川大地震,从瓮安群体性事件到三鹿“毒奶粉”,这一系列范围广泛、性质各异的事件,让人们充分领略了网络舆论的威力。网络舆论场在中国的存在具有重大的应然价值与实然意义。网络舆论在近七成(67%)的事件中起到了推动政府解决问题的正面积极作用,这在去年尤为明显。网络舆论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中的一股重要的“主流”积极力量。 ⑤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网络舆论发达并存的特殊时期。突发事件具有难以预测、牵涉利益多、容易引发连锁事件等特征,而网络媒体传播具有及时迅速、匿名、去中心控制等特征,两者结合后在网络平台上非常容易围绕突发事件形成广泛舆论。网络成为重大敏感事件的爆发口,网络舆情热点话题将层出不穷。问责监督官员成为网络舆论新动向。网络舆情已发展成为独立的社会力量,将对我国的政治体制产生深远的影响。 ⑥社会化网络媒体传播的“交互性”使舆论监督力量得到较大程度张扬。但社会化网络的弱控制性,又为虚假信息、谣言、网络犯罪提供了土壤。中国网络舆论仍期待理性与深入。 ⑦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网民激增,“随手拍”成为常态,通过人际传播、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的互动融合,移动互联网或将成为网络舆情的新磁场。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