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本材料,回答问题。
    毛泽东《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原文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舍),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单元导语
    人类历史上,血与火的战争屡屡爆发。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阅读战争题材的作品,可以了解历史,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可以看到人类意志力、智能、体能最大限度的表现,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
    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境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体验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速度。
    课文导语
    这则新闻把我们带回到革命战争年代。在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阶段中,我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夺取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这则新闻高屋建瓴,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洁,感情色彩鲜明,是新闻作品中的瑰宝,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课后练习
    一、阅读新闻,还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说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是什么,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它的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二、朗读新闻,然后联系上下文,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提示:注意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①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
    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
    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级人数50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
问答题   阅读以上材料,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正确答案】

其导语是开头两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第二层次开头说时间,“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与第一层次开头“二十日夜起”相并列。第二层末的议论说到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说到督战原因:“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接着以嘲笑汤恩伯的口吻说:“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这一句在二、三层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答案解析】

[考点] 教学设计题(下)

问答题   根据以上材料,为本文教学制定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其设计依据。
【正确答案】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体会新闻语言的特点。

②过程与方法:在自主学习中读新闻,赏新闻,写新闻。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和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确立依据

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毛泽东同志亲自撰写的一则消息,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战役的情况,宣告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已彻底摧毁了国民党的长江防线,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文章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洁,感情色彩鲜明,是新闻作品中的瑰宝。

教材对新闻单元的教学有如下要求: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学会通渎报纸;学会写消息。因而本课的教学旨在使学生了解一定的新闻知识,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知新闻的能力。所以将“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体会新闻语言的特点”设定为知识与能力目标。

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新闻类作品的相关教学要求有“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所以将“在自主学习中读新闻,赏新闻,写新闻”设定为过程与方法目标。

③初中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正处在人生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期,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形成有益于人生的积极情感和价值观十分必要。所以,结合单元目标和本文特点,将“激发和培养爱国主义情怀”设定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答案解析】

[考点] 教学设计题(下)

问答题   请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具体的教学过程。
【正确答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代社会的中国,人民生活幸福,祖国繁荣富强,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流水发出了欢笑,山岗也变得年轻,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巨人的雄姿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可是,我们怎能忘记那过去的一夜,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景?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你从朗读中听出了哪些信息?(理清新闻要素)

①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②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③地点:西起九江(不合),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

④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⑤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长江,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2.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喜悦、自豪、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三、自读课文,体会情感

1.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怎样处理才能读好这则新闻?(讨论、交流)

明确:

朗读时应庄重、平稳,略带喜色,标题要读出气势;语速不宜过快,也不宜过慢;要注意标题、导语、主体部分之间及主体部分三个层次之间的停顿。关键在于把握节奏,并做好如下处理:

①“冲破”“横渡”“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胜利的豪情。

②“封锁”“控制”“切断”“歼灭”“击溃”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自豪和胜利的喜悦。

③“不料”“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2.学生两两对读、互评。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情感和气势。

3.推荐两名学生代表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就这两位同学的仪态、表情及朗读质量进行评析,提出建设性意见。

四、默读,了解新闻的结构

1.请学生用三种方式表述课文内容。

①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②用一小段文字(几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③用一大段文字(几小段文字)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2.画出标题、导语、主体三者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并指导学生学习新闻的方法。

板书:

【答案解析】

[考点] 教学设计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