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材料:
荀子曰:“不及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老子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根据上述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论说文。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积微”琐议

两位古圣贤者的至理名言共同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只有不断积累,才能获得较大收获。
“积微”的重要,在于它是成功的基础。古今中外,哪一位大学问家不是重视“积微”的典范呢?
我国著名学者杨树达十分重视点滴知识的积累,甚至把自己的书房当作“积微居”。他认为,可观的数量是由一点一滴聚集起来的,五分钟、十分钟的时间也是值得珍惜的,少许的心得也是难能可贵的。以甲骨文研究而论,他起步较晚,但发表的论文却最多。他的重要论文汇编为《积微居金文说》、《积微居甲文说》、《积微居小学述林》、《积微居金石论丛》诸书,真可谓著述等身。他为什么能取得这样辉煌的成就呢?重视“跬步”和“小流”的积累不能不说是主要原因。中国有句谚语,“日日行,不怕千万里;时时学,不怕千万卷”,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获得渊博的学识在于“积微”,掌握超人的技艺也在于“积微”。
我国唐代著名的草书家怀素,长年苦练书法,以叶代纸,天长日久,窗外的废笔头、纸叶子堆积成丘,被称为“笔冢”,传为书坛佳话。试想,如果怀素不以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逐步提高技艺,能写出神形兼美、被后世称誉的草书吗?
有人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梦中发现了元素周期表,牛顿因为苹果掉到头上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由此得出结论,搞科学只有天赐的“灵感”和偶然的机遇就行了,无需什么“积微”。显然,这是一种幼稚的想法,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事物发展的变化中,量变是质变的准备,没有一定量的变化,不可能发生质变。科学发明和文学创作中的“灵感”,只是由量变到质变的一种形式。列宾说得好:“灵感是由于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门捷列夫之所以能发现元素周期表,是曲于他久经探索,对各种元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才产生了“灵感”。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也绝非偶然。试想,千百年来,世界上见到苹果落地的人,难以数计,为什么只有牛顿由此发现了这一定律呢?这是由于他积累了大量的力学知识,做了大量的力学研究,具备了一定“量”的积累,才产生“质”的飞跃,苹果落地只不过是一种触媒罢了。不从“积微”开始,而坐等“灵感”和“良机”的人,只能是守株待兔,将一事无成。
“积微”贵在持之以恒。只要坚持不懈,勤奋不怠,最终定能成功。古代医学家李时珍,顶风冒雪,踏遍千山万水,二十七年如一日,阅书将近千册,访问成千上万的群众,亲自尝药万种多,积累了大量的医学药物知识,终于完成了举世推崇的巨著《本草纲目》。由此观之,“积微”要有成效,离不开持之以恒。
既然谙熟了“积微”的意义,我们就应摒弃一切不合实际的幻想,代之以脚踏实地的奋斗,不论是学习知识,或是掌握本领,都应从点滴开始,累少成多,积小成大,不断完善自己,将自己造就成为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