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题 联系教学实际论述教学中为什么要强调启发性?教学中如伺贯彻启发性原则?
【正确答案】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教学中强调启发性的原因
启发性原则反映了学生的认识规律性。学生的认识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能动认识过程。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认识就不可能高效和迅捷。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掌握知识毕竟要靠他们的观察、思考和操作,教师不应该也不可能包办代替。如果轻率地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或代他们完成,则会造成学生的依赖性,影响他们的独立思考和作业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学要重视启发,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学生自身的聪明才智。
(2)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这是要解决学生在学习上的内在动力问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受许多因素影响,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使许多一时的欲望和兴趣汇集和发展为推动学习的持久动力。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上,最主要的是充分发挥教材本身的吸引力,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教师要注意把学生一时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学生的奋斗目标、国家对年轻一代的要求联系起来,使他们逐步提高学习的责任感,具有持久的学习热情。
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使学生的思维积极活动起来,向纵深发展,这是启发的关键。要做到:
a.教师要注意提问、激疑,以启发他们的思维,使其茅塞顿开;
b.教师因势利导,使学生的认识步步深入,以获取新知。
教学就应当是这样一个不断启发、引导学生去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教师在启发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要有耐心,给学生以思考时间;要有重点,启而不发;要深入下去,提出补充问题,引导学生去获取新知;不仅要启发学生理解知识,而且要启发学生理解学习的过程,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
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不仅要引导学生动脑,而且要引导他们动手。学生掌握知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懂了不一定会做,会做了还不一定有创造性。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用于实际,向他们布置由易到难的各种作业,或提供素材、情境、条件和提出要求,让他们去独立探索,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独出心裁地完成作业,以便发展创造才能。
④发扬教学民主
这是启发教学的重要条件。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质疑等。教师要允许并鼓励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见解,对学生的发言、答问不应求全责备、失之过严,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还要善于制止学生之间的讽刺讥笑、相互卑薄,引导他们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学习、相互支持。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