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1.位于陕西省南部的安康、汉中、商洛三市,地质条件较差,经常遭受洪水、滑坡和泥石流灾害侵袭,平均每三年半就发生一次大的洪灾。多点域、突发性、毁灭性的地质灾害给当地居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陕西省国土资源厅有关资料显示,2001年至2010年,陕南地区共发生地质灾害两千多起,造成590多人死亡或失踪,直接经济损失460多亿元。2010年7月8日,特大暴雨引发的泥石流导致安康、汉中、商洛三市28个县(区)中,有24个县(区)受灾,受灾人数177万人。其中,因灾死亡73人,失踪121人,直接经济损失60亿元。大竹园镇七堰村灾情最为严重,道路、通信、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全部中断,全村22户78间房屋全部被冲毁,12人死亡,17人失踪。频发的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着陕南人民的生产生活及其发展。2010年,陕西省委、省政府在详细勘察陕南灾情后,下定决心对这些地区的居民进行搬迁,要让生活在危险边缘的群众彻底摆脱自然灾害的困扰。
2010年12月7日,陕西省政府常务工作会议原则通过《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2011—2020年)》。该规划决定于2011年启动“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程。搬迁工程涉及安康、汉中、商洛三市共28个县(区)。搬迁对象首先是受地质灾害、洪涝灾害或其他自然灾害影响严重的村庄,特别是要先把深山里居住条件最危险的农民搬迁出来。同时,到公路距离超5公里、人口规模过小的偏远村庄等也在搬迁之列。到2020年,搬迁居民总数将达240万人,超过安康、汉中、商洛三市总人口的1/4,也超过了139.76万人的三峡库区移民规模。这些居民将按照城镇安置、移民新村安置、小村并大村安置和自主分散安置等方式选择新住宅建设用地,分期分批迁入新的居住区。根据不同情况,每户居民将获得一定数额的财政补助。
2.“难别那童年欢闹的河洲,难别那河洲喂饱的老牛,难别那老牛翻过的黑土,难别那黑土种下的乡愁……”这是一首名为《故土难离》的歌曲。确实,故土情节存于每一个人心中,移民尤其难舍故土。
移民的搬迁不仅仅是居住地的改变,更重要的是生活方式的变化,这需要一个漫长的适应与融合的过程。其中一些人因为无法适应全新的生活环境,选择重新回到故土,被称为移民“返流”。移民“返流”现象的增多,伴生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A 教授是长期研究移民问题的专家,针对移民搬迁中难以回避的“返流”现象,他表示:“移民问题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千万不能只根据某些好的例子就说它好,根据一些不好的例子就说它坏,这需要很慎重地看待。”他提出:“在理论和政策上,首先要让移民有一个合法的身份,不能永远是移民的身份,否则社会怎么管理? 不要长期用‘移民’这个词,没有好处。像X 地的移民,都已经过了50年了,你还叫他移民,就很麻烦,他没有归属感了。因此,要淡化移民概念。要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已经和当地居民是一回事了。归根结底,要让移民有归属感和认同感。”
问题:请就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以“新的生活新的希望”为题目,用字数800~1000字的篇幅,围绕“移民”问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_____
新的生活新的希望
地质条件差,经常遭受洪水、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平均每三年半就发生一次大的洪灾,这是陕南地区恶劣的生产和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群众整日生活在危险边缘,无法摆脱自然灾害的困扰,生命财产、生产生活和发展均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他们无奈而迷惘,看不清前方,触不到希望。
频发的自然灾害、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陕西省政府必须有所行动。在详细勘察了陕南的灾情后,省政府下定决心要让生活在危险边缘的群众彻底摆脱自然灾害的困扰,决心对这些地区的居民进行搬迁,于是《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2011—2020年)》应运而生,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程被提上日程。对于多灾多难的陕南地区而言,这一移民搬迁安置工程足以与废除几千年来的农业税政策相提并论,意义十分重大。
这次搬迁安置工程的搬迁对象首先是受地质灾害、洪涝灾害或其他自然灾害严重危害的村庄,特别是深山里居住条件最危险的农民。搬迁居民总数将近240万人,可以说是新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搬迁工程。这次搬迁工程与以往单纯的扶贫救济旨在改善群众的居住环境而不涉及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不同,它不仅要让群众摆脱危险的居住条件,改善他们居住的环境,更重要的是还要改变群众搬迁之前基于恶劣的自然条件而形成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形成一种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为他们创造一种新的生活———不再受自然灾害困扰、更富裕、更舒适的生活,给予他们一个新的希望———生活便利、勤劳致富、安
居乐业的希望。
新生活的创造,新希望的给予,有赖于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科学、合理、有效运行;需要政府遵循政府引导、群众自愿,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整合资源、传承特色的搬迁安置工作原则,坚持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分步实施。为此,在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中,政府要创造积极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如发展镇域经济,发挥集聚效益,兴建生态工业园区,大量解决移民的就业问题;通过生产技术和技能培训,使移民摆脱旱作农业耕作方式的束缚,掌握温棚种植技术,不再靠天吃饭;做好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和卫生院、幼儿园、学校等配套设施的统一建设等,使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对迁入地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既安居,又乐业,愿意在迁入地长久地住下去,不再“返流”。
避灾移民搬迁,给了移民摆脱恶劣自然环境的契机,给了移民改变原有生活方式的可能,给了移民安居乐业的希望。只要做好这项工作,新的生活就指日可待,新的希望就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