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题 请阅读下列两段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2012年)
研究一:为研究家庭经济环境对儿童语言发展的影响,研究者随机选择了某市家庭经济收入高、低不同的两组儿童各50名,在控制了除经济收入外的其他重要的额外变量后,测量了这两组儿童分别在1岁和2岁时的语言发展水平。结果发现:两组儿童在1岁时不存在语言发展上的差异,但在2岁时差异显著,表现为来自高收入家庭的儿童比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儿童拥有明显的语言优势。据此结果,该研究推论,良好的家庭经济坏境会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研究二:在某些国家或地区,呈现伪证是警察审问嫌疑人获取口供的常用方法之一。为了证明其可靠性,研究者设计了一个2(高、低易感性)×2(有、无目击者)的完全随机实验。其中易感性“高、低”是指被试分别以快、慢两种速度输入字母,目击者“有、无”是指主试同伙报告“看见”或“没看见”被试是否敲击了“空格”键。因变量指标是被试顺从、内化和虚构的人数此例。“顺从”是指被迫承认敲击了“空格”键,“内化”是向别人叙述自己敲击“空格”键,“虚构”是指向主试承认自己敲击了“空格”键。结果发现,被试有69%表现出顺从,28%表现出内化,9%表现出虚构,经检验差异显著。尤其是在高易感性和有目击者条件下,被试最有可能表现出顺从和虚构。这表明,呈现伪证能够使人们更易接受被指控的结果。该研究据此推论,警察审问时通过呈现伪证引出的供词并不可靠。
问答题 26.这两项研究各自存在哪些不足?请说明理由,并分别给出改进的建议。
【正确答案】实验设计是指研究者针对需要验证的实验假说,为有计划地搜集观察资料而预先建立和依据的工作模式。评价一个实验设计是否良好,首先要看从设计样本中能否获得总体信息、代表性高的信息。其次,这种设计测量出的信息正是要测的包含在样本中的信息。因此良好的实验设计必须满足两个标准,第一是内部效度,第二是外部效度。内部效度是指实验变量能够被精确估计的程度。如果排除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的因素,能够使研究者相信实验结果确实是由实验变量引起的。外部效度则是指实验研究的结果能被概括到实验情境条件以外的程度。根据题目所示:
①第一项研究的不足、理由及改进建议。
第一项研究的问题是年龄自变量变化范围过窄。因为儿童语言在一定年龄阶段一直处于不断发展之中,2组儿童在1至2岁年龄段上的差异并不表明在语言发展的其他年龄段也存在差异。实验研究的样本不具有代表性。因此需要进一步测试这两组儿童在3,4,5,6岁年龄段(或更高年龄段)的语言发展水平。
②第二项研究的不足、理由及改进建议。
第二项研究的问题是研究结论外推的有效性即外部效度问题。实验中的被试产生的是对无意识疏忽性行为的内化,并不能确认他们会对真实审问情境中的明确犯罪意图也产生内化。需要在接近真实的审问情境中检验被试对明确的犯罪意图指责产生内化的可能性。
【答案解析】
问答题 27.试根据研究评价标准,分析这两项研究所存在问题的性质,并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正确答案】两项研究所存在的问题的性质及关系。
①第一项研究的问题属于研究的内部效度问题,即选择的交互作用的问题(或者不同年龄段的成熟与语言测验之间的交互作用问题)。
第二项研究属于研究的外部效度问题,即生态学效度存在问题(或者实验室的研究结论难以推广到真实的生活环境中)。
②内部效度是外部效度的前提,没有好的内部效度,也就谈不上外部效度。但是,内部效度高并不能保证外部效度一定高。
【答案解析】考生需要对实验设计及其实验的效度的含义熟记并理解,在具体的实验中,考生能够依据研究设计判断该实验是否符合实验设计的标准,对于实验设计的不足,根据设计一可以看出,自变量的年龄范围太窄,不足以推出实验结果。根据设计二,是实验室研究的结果,不足以推广到真实情境中。因此,实验一和实验二都是实验效度的问题,一个是内部效度,一个是外部效度。回答相应的问题时,考生应注意在概念理解的基础上分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