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试题仅限报考护理岗位的考生作答)
胡某,男,50岁。持续性胸骨后疼痛3小时入院。病人2天前曾有乏力,胸部不适等症状,于剧烈运动后,出现胸骨后中上段呈压榨性疼痛,硝酸甘油疗效差,24小时出现发热,血压80/60mmHg,心率增快,可闻及“奔马律”。心电图: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行,出现宽而深的Q波。
根据上述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该病的诊断最可能是什么?该病常见的诊断标准有哪些?
该病的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
诊断依据:
①根据病史显示,患者因持续性胸骨后疼痛3小时入院,主要表现为剧烈运动后胸骨后中上段呈压榨性疼痛,硝酸甘油无法缓解。
②查体:血压80/60mmHg,心率增快,可闻及“奔马律”。
③辅助检查:心电图显示,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行,出现宽而深的Q波。
该疾病的主要并发症有哪些?
主要并发症。
(1)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总发生率可高于50%。二尖瓣乳头肌因缺血、坏死等使收缩功能发生障碍,造成不同程度的二尖瓣脱垂并关闭不全,心尖区出现收缩中晚期喀喇音和吹风样收缩期杂音,第一心音可不减弱,可引起心力衰竭。轻症者可恢复,其杂音可消失。乳头肌整体断裂极少见,多发生在二尖瓣后乳头肌,见于下壁MI,心力衰竭明显,可迅速发生肺水肿在数日内死亡。
(2)心脏破裂:少见,常在起病后1周内出现,多为心室游离壁破裂,造成心包积血引起急性心脏压塞而猝死。偶为室间隔破裂造成穿孔,在胸骨左缘第3~4肋间出现响亮的收缩期杂音,常伴震颤,可引起心力衰竭和休克而在数日内死亡。心脏破裂也可为亚急性,患者能存活数月。
(3)栓塞:发生率为1%~6%,见于起病后1~2周,可为左心室附壁血栓脱落所致,引起脑、肾、脾或四肢等动脉栓塞。也可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部分脱落所致,产生肺动脉栓塞,大块肺栓塞可导致猝死。
(4)心室壁瘤:主要见于左心室,发生率5%~20%。查体可见左侧心界扩大,心脏搏动范围较广,可有收缩期杂音。瘤内发生附壁血栓时,心音减弱。心电图ST段抬高,超声心动图、放射性核素心脏血池显像以及左心室造影可见局部心缘突出,搏动减弱或有反常搏动。室壁瘤可致心功能不全、栓塞和室性心律失常。
(5)心肌梗死后综合征:发生率约10%,于MI后数周至数月内出现,可反复发生,表现为心包炎、胸膜炎或肺炎,有发热、胸痛等症状,可能为机体对坏死物质的过敏反应。
该患者立即行溶栓治疗,护士可通过哪些指标间接判断溶栓是否成功?
溶栓成功的标准:
(1)开始给药后2小时内,缺血性胸痛基本消失。
(2)开始给药后2小时内,心电图相应导联升高的ST段比用药前下降>50%。
(3)开始给药后2小时内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各种快速缓慢心律失常均可出现,例如短暂的加速性室性自主节律,房室或束支传导阻滞突然消失,最为常见的一过性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4)血清CK-MB酶的峰值提前出现(14小时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