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时期新闻思想、新闻业务的发展,并联系当前实际阐述。
辛亥革命时期新闻思想和新闻业务的发展,最有代表性的是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 良派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
(1)辛亥革命时期新闻思想的发展
① 资产阶级改良派新闻思想的发展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新闻思想早在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就已经趋于成熟,并成为中国资产阶级 新闻思想的主流。梁启超是资产阶级改良派新闻思想的集大成者,他认为:首先,报刊的主要功 能是“监督政府”和“向导国民”,还提出了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标准:“一曰宗旨定而高,二曰思 想新而正,三曰材料富而当,四曰报事速而确。”这四条原则精练地概括出一份好报纸应该具有 的要素,这些标准在今天仍然适用。其次,舆论是“多数人意见之公表于外者也”,所以少数人的 意见,不能称之为舆论,多数人持有但是没有公开发表的意见,也不是舆论。要建立健全的舆 论,报纸要从自身、从新闻从业人员入手,必须做到以下五点:一是常识;二是真诚;三是直道;四 是公心;五是节制。对舆论的深度和广度一定要有一个理性的把握,不能因为一时冲动而造成 不可收拾的负面效果。第三,注重宣传的策略。梁启超从受众的角度提出了两个重要的观点: 首先,从内容上,新闻宣传要抓住读者的兴趣,尽量使宣传的内容丰富多彩,并且多注意与读者 进行情感交流,这样才能使读者产生信任,接受宣传。其次,从语言上,宣传要通俗,充分考虑中 国最广大民众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② 资产阶级革命派新闻思想的发展
首先,不讳言报纸的党派性,明确“党报”和“机关报”的称谓,认为报纸是宣传政治纲领的工 具。同改良派一样,革命派也承认报纸具有党派性,但除自称“党报”外,革命派报纸还坦率地将 自己称为“机关报”。其次,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思想,指出报纸是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革 命派宣传的主要内容是公理正义、揭露社会黑暗、抨击政府丑恶。革命派报纸扮演的是社会的观察者、审判者、惩罚者等多重角色。第三,报纸是舆论和国民的代表,可以反映舆论、影响舆 论、制造舆论。革命派创办的报纸,大多以“民”字命名,如“民报”“国民”等。党报应该反映人民 意愿、代表平民利益,是“社会公器”和“国民代表”。报纸是制造舆论最有力的武器,而政论文章 则是报纸这一武器的“弹药”。第四,认为新闻界应该先知先觉,报纸有教育人民、鼓舞人民的作 用。报纸在传播知识、提高人民科学文化水平等方面的作用一直以来为革命派所重视,他们把 “开民智”作为办报的一项宗旨和报刊的功能之一,希望通过报刊的宣传教化作用解放大众的思 想,树立他们的自尊心,提升国民的公德和智慧,使他们脱离蒙昧无知的状态,从而对民主革命 起到促进作用。
(2) 辛亥革命时期新闻业务的发展
① 资产阶级改良派新闻业务的发展
在国内,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中外纪闻》,接着又在上海创办《强学报》,它们可以看 作是我国政党报刊的开端。1896年在上海创刊的《时务报》,是维新变法运动中影响最大的改 良派报刊。之后,改良派相继创办了《知新报》、《湘学报》、《湘报》、《国闻报》等数十家报刊,成为 改良派在全国各地的舆论阵地,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出现。到20世纪初,主要的改良派报刊有 《时报》和《大公报》。近代白话报刊最早也是由改良派创办,这些白话报刊面向下层群众,打破 了文言文对主流信息传播的垄断,扩大了变法运动的影响,是革命性的尝试,日后也被证明是历 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国外,梁启超于1891年主编的《清议报》是维新派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份 报刊。1902年由梁启超主持的《新民丛报》仿效西方大型综合刊物,大量介绍西方资产阶级学 说,其宗旨是培养民德、开发民智、造就新民。
② 资产阶级革命派新闻业务的发展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时,对当地的《隆记檀山新报》进行爱国救亡的改造,使 其由华侨报纸转变成为宣传革命的报纸。1900年,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第一份机关报《中国日 报》在香港创刊,这是革命派利用报刊进行革命宣传的开端。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 立,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随后在东京创刊。1902年在上海创刊的《大陆》是革命派在国内创 办的第一份报刊。创刊于1896年的《苏报》在1902年逐渐成长为革命派在上海的言论机关。 白话报刊由于用通俗的口头语言编写,文化水平有限的下层民众也能读懂,为了贏得他们的支 持,白话报刊在辛亥革命时期得到迅速发展,革命派创办的白话报刊以《中国白话报》、《杭州白 话报》、《安徽俗话报》等为代表,面向社会基层的普通大众,开通了社会风气,使民主革命思想的 传播覆盖社会各个阶层,起到了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扫盲”的作用。
(3) 总的来说,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的思想源泉都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新闻学说,他们所 持的新闻思想及进行的新闻业务,都对今天新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梁启超提出的新闻舆论监督思想和“积极舆论”的主张,指出监督政府并不是与政府 作对,表达了他对舆论监督的独特理解。这一观点在提倡民主型、服务型政府的今天,对媒体的 监督职能和建设性监督来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而对于媒体如何履行正确的监督职能,梁启 超从提高新闻从业者自身素质的角度给予高度关注,这一点在当今仍然非常现实。新闻从业人 员履行新闻舆论监督职责时,尤其是独立负责地开展新闻批评时,由于知识局限、法律观念淡 薄、方法欠妥等原因,有可能出现一些“违规”现象,如果不加以控制和约束,甚至可能导致舆论 导向出现根本性错误。因此,媒体及从业人员在行使舆论监督权的过程中,必须注意自身的文化知识、业务水平与道德修养的提高,正确对待舆论监督权,避免出现误用、滥用新闻舆论监督 权的现象。
其次,起到了重要影响。今天我们依然把各级党委所办的用以指导工作的报纸称为“党报” 或“机关报”,依然强调这些“党报”或“机关报”的“喉舌”作用,这样的属性和作用还会长期或永 远存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