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解析】[参考范文]
小议得道与失道
自古以来,人们常以“得道与失道”来表达人心向背,孟子就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著名论断。“得道”之人就能得到多方面的帮助和支持,“失道”之人即使原来占尽“人和”,先机也会逐渐流失。
然则何为“得道”?何为“失道”?在笔者看来,可从两方面解释:一方面是孟子的本意,指一个国君或一个政权能否坚持公平正义,所施政策是否是仁政,能否为人民所接受;另一方面是部分学者对其所作的引申,指一个人或一个团体能否行事光明磊落,与人为善,所做的事情是否是与人有益,能否为他人所欢迎。
历史一直在诠释一个道理:一个政权或一个政治组织,无论先期多么强大,一旦“失道”,失去公平、正义,失去人民的支持,其灭亡也是很快的。古有周武王姬发伐商纣,秦朝帝国灭亡,楚汉相争;外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意、日三国失道寡助,最终败北;近有国民党政权被人民抛弃而迅速垮台,丢掉政权,萎缩在台湾。
实际上,“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不仅适用于政治,在我们工作和生活上也能处处体现。在汶川大地震期间,王老吉生产企业的义举引燃了全国人民的热情,王老吉产品一度被全国网友购空,即使后来有人爆料该公司产品质量有些小问题,也很快得到大众的谅解。慈善家陈光标因高调行善,刺激到了一些富人的神经,被这些人采用多种手段攻击,但却受到全国亿万网民的保护和支持,使他安然渡过信誉危机。
在当今社会如何使自己“得道”而不“失道”呢?作为一个政权和政府,应该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行仁政,得民心,也只有这样的政府和政治团体才会得到人民越来越多的支持,各项工作做起来也就会很顺心。不论是作为一个人或一个团体,都应该修正自身的行为,做事光明磊落。
愿我们都做“得道”之人,行“得道”之事,远离“失道”,则我们将“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解析]
(一)审题
1.本题属于论说文考试中的话题作文。此类作文的最大特点是:出题者只给出了一个话题作为写作的范围,允许作者以此话题向外辐射和创新,便于激发作者观点,自由度比较大。
2.重点核心语句理解:“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本句话的意思是:对得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对失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就连亲戚都会反对他;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拿全天下都顺从的力量,来攻打连亲戚都反对的人,要么不战,一战必胜。在这里,得道和失道的人指的是君主,而这里的“道”,就是孟子一再主张的“仁政”。
3.得道与失道:二者是两个相反面,由此产生不同的结果。孟子主张是“得道”并终“得天下”,希望君主是得道者,并能实施“仁政”。而题干材料本身也同时折射出了“人心向背”是多么重要。得民心者方得天下,民心不可违。这是在以指定话题“得道与失道”写作时需要思考的一个关键点。
(二)立意
1.从材料本身话题出发来立意:得道与失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小议得道与失道。
2.从材料折射的含义,即民心向背去出发来立意: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向背决定事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