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拟建某冶金企业年产钢200万t,工作制度为年工作365d,厂址地处丘陵地带,坡度在20°~30°,丘陵之间距离紧密。据调查,企业纳污水体全长约为128km,流域面积为1200km2,年平均流量为78m3/s,河宽为30~50m,水深为5~7m,枯水期为12m3/s,河段比较平直,环境容量很小。项目所在地位于该水体的中下游,纳污段水体功能为农业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拟建排污口下游15km处为国家森林公园,约为26km处该水体汇入另一条较大河流。(计算结果保留2位小数)
该项目用水平衡如图1所示。
工程分析表明,该项目废气污染物排放量为1965万m3/d,其中烟尘6100kg/d,SO212000kg/d;排放废水中污染物浓度为:CODCr135mg/L,SS50mg/L,NH3-N5mg/L且排放量为28kg/d,石油类20mg/L且排放量为114kg/d,锌离子为0.2mg/L。
[问题]

问答题 计算全厂串级用水量(循环系统水使用后复用于其他水系统的水量)、水循环率、生产水复用率、吨钢新水消耗、吨钢外排废水量、吨钢烟粉尘和SO2排放量、吨钢CODCr和石油排放量。
【正确答案】串级用水量=20+250=270m3/h
水循环率=(8000+14500+26780)/(8000+14500+26780+20+250+1530)×
100%=49280/51080×100%=96.48%
生产水复用率=(8000+14500+26780+20+250)/
(8000+14500+26780+20+250+1530)×100%=49 550/51080×100%=97.00%
吨钢新水消耗=(1530×24×365)/2000000=6.70m3
吨钢外排废水量=(270×24×365)/2000000=1.18m3
吨钢外排烟粉尘量=(6100×365)/2000000=1.11kg
吨钢外排SO2量=(12000×365)/2000000=2.19kg
吨钢外排COD量=(135×270×1000×24×365)/(1000×1000×2000000)
=0.16kg
吨钢外排石油量=(20×270×1000×24×365)/(1000×1000×2000000)
=0.02kg
【答案解析】主要考查环评人员对项目中的水循环率、生产水复用率的概念的掌握和计算,对冶金项目中特有的串级用水量、吨钢用水排水和污染排放的指标计算。
钢铁企业水循环率不是指单一一个水循环系统的水循环率,而是指全厂各系统循环用水与全部用水的比率(全部用水包括新水、循环水、串级用水、再生利用的污水)。
生产水复用率指全厂各循环用水、串级用水、再生利用的污水之和与全部用水的比率。
因此,这里250、20都是系统的串级用水,虽然从图上看都是从1530新水中供应的,但作为系统串接水,它们使用了两次,所以也应该计算在内。
该题目也可进一步考查考生对《清洁生产标准—钢铁行业》(HJ/T189—2006)中主要行业指标的掌握情况。将上述计算结果与国家钢铁行业清洁生产标准比较,判别等级。
生产水复用率为97.00%,清洁生产一级标准(≥95%)。
吨钢新水消耗为6.70m3,清洁生产二级标准(>6m3,≤10m3)。
吨钢外排废水量为1.18m3,清洁生产一级标准(≤2m3)。
吨钢外排烟粉尘量为1.11kg,清洁生产二级标准(>1.0kg,≤2.0kg)。
吨钢外排SO2量为2.19kg,清洁生产三级标准(>2.0kg,≤2.5kg)。
吨钢外排CODCr量为0.16kg,清洁生产一级标准(≤0.2kg)。
吨钢外排石油量为0.02kg,清洁生产二级标准(>0.015kg,≤0.040kg)。
根据以上计算综合判断,该项目达到清洁生产二级标准。
清洁生产分析是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章节,尤其是在冶金行业。需要根据工程分析的数据进行计算,并将指标与《清洁生产标准一钢铁行业》中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判断指标级别,最终得出项目清洁生产综合水平。
问答题 确定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水环境评价因子。
【正确答案】污水排放量Q为270×24=6480m3/d,10000m3/d>Q≥5000m3/d,为第三类;排放水污染物中有持久性污染物和非持久性污染物两类;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小于10,污水水质复杂程度为中等;纳污水体年平均流量78m3/s,大于15m3/s,小于150m3/s,属于中河;纳污段水体功能为农业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水质标准。根据以上条件,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地面水环境》(HJ/T2.3—93)进行判断,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
现状评价因子为CODCr、SS、NH3-N、石油类、锌离子,预测因子为CODCr、锌离子。
【答案解析】该题主要考苍环平人员对《环境影响一应俱全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 2.3—93)的掌握和应用情况。
要确定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应了解项目污水产:生量并划定等级、分析污水水质复杂程度、了解拟建地外排水域规划和水环境功能分区及执行水质标准,然后按照HJ/T2.3—93进行判定。根据HJ/T2.3—93,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定为三级。同时,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确定评价因子。
问答题 请制订一套合理的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监测方案。
【正确答案】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地面水环境》(HJ/T2.3—93)的规定,水环境调查范围为排污口下游5~10km,因下游有国家森林公园(环境敏感目标)和汇水口(水文特征变化处),调查范围应当将二者包含在内,因此调查范围取排污口至下游26km的汇水口河段。
在排污口上游500m、排污口处、下游15km的森林公园、下游26km的汇水口处设置监测断面,监测因子为CODCr SS、NH3-N、石油类、锌离子,各断面上在各距岸边1/3水面宽度处设一条取样垂线,共设2条取样垂线,在垂线上水面下0.5m及距河底0.5m处各取样一个。需要预测混合段的水质断面,每条垂线上所有水样合为一个水样,其他断面各处水样合为一个水样。
【答案解析】该题主要考查环评人员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地面水环境》(HJ/T2.3—93)的掌握和应用情况。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中对环境现状调查的规定,①调查选择的水质参数包括两类:一类是常规水质参数,它能反映水域水质一一般状况,根据水域类刖、评价等级、污染源状况适当删减;另一类是特征水质参数,它能代表矬设项日将米排放的水质。②调查范围的两端应布设取样断丽;调查范围内重点保护水域、重点保护对象附近水域应布设取样断面;水文特征突然变化处(如支流汇入处等)、水质急剧变化处(如污水排入处等)、重点水工构筑物(如取水口、桥梁涵洞等)附近、水文站附近等应布设采样断面;在拟建成排污口上游500m处应设置一个取样断面。
小河:在取样断面的主流线上设一条取样垂线。
大、中河:河宽小于50m者,在取样断面上各距岸边1/3水面宽处,设一条取样垂线(垂线应设在有较明显水流处),共设两条取样垂线;河宽大于50m者,在取样断面的主流线上及距两岸不少于0.5m并有明显水流的地方,各设一条取样垂线即共设三条取样垂线。
问答题 简要说明选用的水环境影响预测模式。
【正确答案】对持久性污染物锌离子,充分混合段采用河流完全混合模式,平直河流混合过程段采用二维稳态混合模式。
对于非持久性污染物CODCr,充分混合段采用S-P模式,平直河流混合过程段采用二维稳态混合衰减模式。
【答案解析】该题主要考奄环评人员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的掌握和应用情况,以及对持久性污染物和非持久性污染物在充分混合段和混合过程段分别采用不同的预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