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的神圣职责和终极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我国从2000年开始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大约有2.12亿,占总人口的15.5%,其中15%为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15%为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我国已经处于深度老龄化程度。
    “要完善制度、改进工作,推动养老事业多元化、多样化发展,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养老保障问题指明了美好前景。
    结合给定资料,围绕“老有所养”这一主题,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议论文。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参考例文]
   
实现老有所养需探索多元化养老模式

   “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传达出每一位重视孝道的中华儿女的心愿。当前,我国已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面对日益加重的养老压力,传统单一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独木难支。为此,只有积极探索多元化养老模式,才能真正确保“老有所养”。
   目前,我国养老压力之大前所未有。作为经济社会基础相对薄弱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快速到来的老龄社会和“未富先老”的矛盾,我国尚未制订出科学、合理的应对方案,致使养老问题丛生。如今,留守老人孤苦无依,城市老人空巢无奈,但究其根源,并非是子女忘记了孝顺老人的传统道德,更不是他们不想履行照顾赡养的责任义务,而是我国当前紧张的工作节奏与较大的生活压力使得他们无可奈何,只能为了家庭的发展而有所牺牲。而且,我国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担负养老职责的青年一代人口比例不足,养老压力大增,在这种情况下,希图依靠昔日的家庭养老模式照管老人,实在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多元化的养老模式,是实现“老有所养”的必然选择。一方面,发展多元化养老模式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具备可行性。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政策,为多元化养老模式的发展提供了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撑。国内外多元化养老模式的成功案例,也为我们提供了可供借鉴和推广的经验。如老龄化程度高于我国的日本,通过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和护理保险制度等多元化养老措施,比较成功地解决了老龄化国家的养老问题。泉州市积极建设居家养老服务站、公立养老机构发挥“托底”作用,给予民办养老机构床位补贴和用电优惠等财政性支持鼓励其发展,同时为特困失能老人提供政府购买服务,通过积极发展多元化的养老模式,让泉州市的老年人老有所养。另一方面,发展多元化养老模式可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国多年来养老服务匮乏,推行多元化养老模式,无疑可以扩展老年人服务产业链条,吸引大量人口就业。同时,“银发浪潮”来袭,更是给了我国制造业一个振兴发展的机会,加强老年用品生产,既可以满足老人的消费需求,也有利于重新唤醒制造业的勃勃生机,促进经济发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中华传统孝文化的精髓。让老人有幸福的晚年生活既是老人和儿女的愿望,也是我国改善民生的目标。面对养老压力日益剧增和传统模式难以为继的现实,具有现实可行性且能带来积极效益的多元化养老模式,无疑是破解我国养老难题的良策。我国要积极探索多元化养老模式,助推“老有所养”目标的实现,托起老人们的“养老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