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课题】发现与创造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说出特定材料的特性,如形状、色彩、肌理等,能够利用材料原有的特性,设计制作成生活物品。
过程与方法:通过寻找、发现材料的特性,选择恰当的制作方法,在保留原材料自身美感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观察生活的能力、对材料美感的发现和创造性利用的能力,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提高对生活用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发现材质的美感,运用艺术的手段和丰富的想象力对材料进行合理的利用,创造出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特征的新作品。
教学难点:根据材料的特点选择适合的加工工艺进行再创造,根据制作用品的需要,寻找、发现合适的材料。
【教具准备】
生活中所能见到的各种材料;剪刀、小刀等所需工具;绘画所需用具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指导学生将课前搜集的材料进行展示,引导学生触摸、观察自己带来的材料,按不同的质地、质感等进行分类。组织学生分析下列问题:
1.这些不同质感、色彩、形状的材料给你哪些特殊的感觉?
2.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进行艺术创作有什么意义?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触摸和观察材料,让学生深刻地认识这些材料的质地,并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材料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利用废旧材料进行创作的意义,引发学生创作兴趣)
二、新课讲授
1.教师追问:想一想,用这些材料可以做成什么日用品来美化自己的学习、生活环境?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问题,发表各自见解。
2.教师展示范例图形、图片,讲解对比与和谐、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的运用。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中的范例,再次体会对材料的巧妙使用。
(设计意图:通过讲解一些材料的组合原理,为学生进一步创作奠定基础)
三、学生实践
1.作业要求
教师展示创作要求:确定创作构思,选用最简便的加工工艺进行创作,注意构思巧妙,造型美观。
2.学生创作
学生根据已有的材料,构思、创作一件实用的作品。
教师巡视各组,师生共同讨论、构思,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3.展示作品
教师提供展示台,发评价表,组织学生评价。
学生各组展示并讲解自己作品的设计思想、用途。(重点讲自己设计、制作的巧妙之处和实用性)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培养学生对材料美感的发现和创造性利用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本课重要知识点,提示学生生活中要多留心观察,发现材料的特殊之美,利用身边的常见材料设计制作生活物品。
【板书设计】
发现与创造
形式原理:对比与和谐、多样与统一等
材料的特性:形状、色彩、肌理等
【答案解析】